虞光眼里有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8章 林氏的权力交接,都市权爱之世家风云,虞光眼里有光,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震东笑了:“现在该叫你沈主席了。联席主席不好当吧?”他指的是联盟的分工:林悦主抓林氏的传统海运和内部管理,沈逸辰负责联盟的对外扩张和新业务开发,遇到重大决策需要两人共同签字——这个架构是林震东提出来的,既给了女儿足够的自主权,也让沈逸辰有发挥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一家独大”的隐患。
“确实有挑战。”沈逸辰递过去一份文件,“东南亚的冷链物流项目,林氏的船队需要加装温控设备,预算超了15%,财务部那边有点犹豫。”
林悦端着茶走过来时,正好听见这句话。她翻看文件时,指甲在“预算明细”那页停住了:“张总监是怕回收成本太慢。但泰国的榴莲季下个月就到了,咱们的船要是能做到全程恒温,价格能比竞争对手高两成,三个月就能回本。”
“我也是这个意思。”沈逸辰看着她,眼底带着笑意,“但张总监是您父亲的老部下,我出面不太合适。”
林震东看着他们一唱一和的样子,忽然想起婚礼那天,沈逸辰给他敬茶时说的话:“伯父放心,我和悦悦不是‘谁帮谁’,是‘一起扛’。”
傍晚的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时,林悦和沈逸辰沿着码头散步。货轮的鸣笛声此起彼伏,有林氏的“宏业号”,也有沈氏的“远航号”,它们的航线在海图上交织成网,像一张巨大的渔网,打捞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机遇。
“财务部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了。”林悦踢着脚下的石子,“张总监说,下周就把冷链改造的款拨下去。他还说,当年我爸力排众议买集装箱船时,所有人都觉得疯了,现在看来,有魄力的人才能成大事。”
沈逸辰握住她的手,指尖能摸到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常年握笔、敲键盘磨出来的,不像码头工人的茧那样粗糙,却同样带着力量。“明天去视察智能仓储中心吗?王经理说,第一批培训的员工已经能独立操作了,李姐还做了操作手册,画得比技术员的流程图还清楚。”
林悦笑了。她想起王经理上周送来的报表,在“员工建议”那栏里,李姐写着“希望能给仓库装个咖啡机”,旁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这个跟着父亲干了三十年的老员工,曾经最反对沈家的“机器换人”,现在却成了新技术的宣传员。
“去看看。”她望着远处的灯塔,灯光在暮色里忽明忽暗,“还要告诉他们,咖啡机安排上了,要意式的,磨出来的咖啡够劲儿。”
回到家时,客厅的灯亮着。林震东正坐在沙发上翻相册,里面夹着林悦小时候的照片: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站在码头的吊臂下,手里举着个玩具船,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这张是你五岁时拍的,”林震东指着照片,“那天你非要跟着我上船,说要当‘船长的女儿’。”
林悦挨着他坐下,忽然发现相册的最后几页是新的,贴着联合集团成立时的剪报,还有她和沈逸辰在董事会上的合影。照片里的两人正在低头讨论文件,肩膀挨在一起,像两棵并排生长的树。
“爸,您是不是还在担心我做不好?”她轻声问。
林震东合上相册,看着窗外的月光:“码头的潮水,每天都不一样。我年轻时以为,只要把船绑牢了就不会翻,后来才知道,得顺着潮水的方向走,还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松绳子,什么时候该收。悦悦,你比我懂潮水。”
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U盘:“这是我整理的老客户资料,有些是你爷爷那时候就合作的,他们的脾气、忌讳都记在里面了。做生意不光靠合同,还得靠人心。”
林悦接过U盘,冰凉的金属外壳在掌心发烫。她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睡前给她讲码头的故事:张家爷爷的货船遇到风浪,是林家的拖船把他拖回港的;李家叔叔的仓库着了火,沈家的消防车第一个赶到……那些恩怨与互助,像潮水一样,推着林氏,也推着这座城市,走到了今天。
第二天清晨,林悦走进林氏集团董事长办公室时,阳光正好落在办公桌上。她把祖父的黄铜印章放在左手边,父亲给的U盘插在电脑上,右手边是沈逸辰发来的消息:“东南亚项目的合作方已经确认,等你签字。”
窗外传来货轮离港的鸣笛声,悠长而有力。林悦深吸一口气,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林悦”。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很轻,却像是在历史的长卷上,刻下了新的一笔。
她知道,权力交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会有更多像赵副总这样的质疑者,像老马这样的反对者,像东南亚项目这样的挑战,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身后,有父亲留下的根基,有沈逸辰并肩的支撑,更有那些在码头的潮起潮落里,始终相信“林氏”这两个字的人。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沈逸辰走进来,手里拿着两杯咖啡:“意式的,够劲儿。”
林悦接过咖啡,看着他眼里的笑意,忽然想起婚礼誓词里的话:“愿我们像两艘并肩的船,各自有航向,却始终朝着同一个远方。”
此刻,阳光穿过两人交握的手,在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远方的海面上,林氏和沈氏的货轮正一起启航,它们的航迹在蔚蓝的海面上,画出了一道崭新的弧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