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章 苏军大反攻与德国溃败 ,从第聂伯河到柏林的终结之路,一战,二战风云,黄小峰,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反攻背景:库尔斯克会战后的战略主动权易手

1943年7—8月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东线装甲力量损失殆尽(仅剩约700辆可战坦克),被迫转入全线防御;而苏军兵力扩充至660万人,坦克达8000辆,形成“数量+质量”双重优势。斯大林提出“将战争推向德国境内”的战略目标,依托“大纵深作战理论”,以多方面军协同突击,逐步瓦解德军“东方壁垒”防线。

二、十次斯大林突击(1944年1月—11月):横扫东欧的战略破击

苏军通过10次大规模攻势,分阶段摧毁德军防线,收复苏联全境并解放东欧,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其核心目标是:分割德军集团、切断后勤线、解放被占领土、逼近德国本土。

突击次数 时间 主攻方向 核心目标与成果

第一次 1944.1—2月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突破德军“北方壁垒”,解除列宁格勒3年围困,歼灭德军5.9万人,收复列宁格勒州。

第二次 1944.2—5月 克里米亚 围歼德军第17集团军,收复克里米亚半岛(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德军损失11万人,黑海舰队重获出海口。

第三次 1944.3—4月 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 沃罗涅日方面军与草原方面军联手,歼灭德军10个师,解放敖德萨、尼古拉耶夫等城市,将战线推至德涅斯特河。

第四次 1944.6—8月 白俄罗斯 代号“巴格拉季昂行动”(二战最大规模攻势之一),4个方面军合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歼灭30万人,解放明斯克,推进500公里至波兰边境。

第五次 1944.7—8月 乌克兰西部—罗马尼亚 解放利沃夫,迫使罗马尼亚退出轴心国(8月23日起义),德军南翼防线崩溃,苏军进入巴尔干。

第六次 1944.8—9月 摩尔达维亚—保加利亚 解放基希讷乌,保加利亚投降,苏军控制多瑙河下游,切断德军巴尔干退路。

第七次 1944.9—10月 波罗的海三国 围歼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残部,解放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德军20万人被围困于库尔兰半岛至战争结束。

第八次 1944.9—12月 南斯拉夫—匈牙利 配合铁托游击队解放贝尔格莱德,攻入匈牙利,逼近布达佩斯,威胁德国南部工业区。

第九次 1944.10—11月 芬兰前线 芬兰签署停战协定,退出战争,德军失去北欧侧翼。

第十次 1944.10—1945.2月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攻克布达佩斯,歼灭德军13万人,解放斯洛伐克部分地区,兵临奥地利边境。

十次突击的战略意义:

- 苏军推进1000—1500公里,收复全部国土,解放波兰、罗马尼亚等10个东欧国家,歼灭德军约200万人,摧毁其40%的装备;

- 切断德国与巴尔干、北欧的资源联系(如罗马尼亚石油),使其战争经济濒临崩溃;

- 为1945年攻入德国本土扫清障碍,与美英盟军形成东西夹击态势。

三、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8日):纳粹德国的最后挣扎

1945年春,苏军已推进至距柏林60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与美英盟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25日),完成对柏林的合围。希特勒困守柏林,企图“死守首都等待美英分化”,但苏军的最终攻势彻底粉碎其幻想。

(一)兵力部署与战前态势

- 苏军:朱可夫元帅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主攻柏林正面)、科涅夫元帅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迂回南翼)、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牵制北翼),总兵力250万人、坦克6250辆、火炮4.1万门、飞机7500架。

- 德军:柏林卫戍区(戈培尔任专员)下辖“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残部,约10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8000门、飞机330架,依托三道防线(奥得河防线、柏林外层、市区核心)死守。

(二)战役过程:血火中的首都攻坚战

1. 突破外围防线(4月16日—21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终末时谕

龙昭樾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竹晴园

进化红雾

试试极限操作

王爷和离吧,王妃修仙你配不上

荷衣

怪物入侵,我成为最强玩家

许知人

让你鉴宝,你怎么捡漏成王了?

不负流年的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