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库尔斯克会战—二战最大坦克对决与东线战略霸权终极易手,一战,二战风云,黄小峰,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战役背景:德军最后的战略反扑与苏军的防御准备
1. 德军的“堡垒行动”野心
-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形成一个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突出部”,像一把尖刀插入德军防线。希特勒认为此处是扭转东线颓势的关键,计划以“堡垒行动”(operation citadel)南北夹击,消除突出部、围歼苏军主力,夺回战略主动权。
- 核心目标:切断苏军中央方面军与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联系,摧毁苏军在库尔斯克的装甲预备队,为后续反攻莫斯科创造条件。
2. 苏军的情报优势与防御体系
- 苏军通过间谍(如“露西”情报网)和前线侦察,提前3个月获知了德军“堡垒行动”的详细计划(时间、兵力、主攻方向)。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统筹库尔斯克防御。
- 防御准备:构筑纵深达300公里的“梯次防御体系”,包括8道防线、1.5万公里反坦克壕沟、5000个掩体,部署10万枚地雷(每平方公里密度达1500枚);集中5000辆坦克(t-34\/76为主)、3.1万门火炮、3000架飞机,兵力达190万,远超德军。
二、兵力部署:钢铁洪流的巅峰对决
类别 德军(“堡垒行动”) 苏军(库尔斯克防御群)
总兵力 约90万人(含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 约190万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
坦克\/突击炮 2700辆(含“虎”式133辆、“豹”式200辆、“斐迪南”重型突击炮90辆) 5000辆(t-34\/76占60%,KV-1重型坦克约600辆)
火炮\/迫击炮 1万门(含88mm反坦克炮1000门) 3.1万门(含76.2mm反坦克炮8000门)
作战飞机 1800架(bf-109G、Ju-87斯图卡) 3000架(拉-5、雅克-9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
- 德军核心力量:由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主攻南翼)和莫德尔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主攻北翼),精锐装甲部队(如第2党卫装甲师“帝国师”、第3装甲师)配备新型“虎”“豹”坦克,企图以质量优势突破苏军防线。
- 苏军防御重心:中央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防守北翼,沃罗涅日方面军(瓦图京)防守南翼,草原方面军(科涅夫)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反攻。
三、战役过程:从钢铁突击到全面反攻
第一阶段:德军的“堡垒”攻势与苏军的顽强防御(7月5日—10日)
- 北翼激战:7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以第9集团军为主力,在300辆坦克掩护下猛攻苏军中央方面军防线。但苏军依托密集地雷区和反坦克炮阵地,使德军每日推进不足5公里。7月10日,德军在损失400辆坦克后被迫停止进攻。
- 南翼拉锯: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以“虎”“豹”坦克集群为先锋,突破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前沿防线,推进至普罗霍罗夫卡地区。苏军第6近卫集团军以t-34坦克实施反冲击,双方在奥博扬方向展开激烈坦克战,德军损失坦克300余辆,仍未突破苏军主防线。
第二阶段: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7月12日)——史上最大规模坦克对决
- 兵力碰撞:德军第2党卫装甲军(约300辆坦克,含“虎”式42辆)向普罗霍罗夫卡推进,企图切断苏军退路;苏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科涅夫指挥)投入850辆坦克(t-34为主)迎击,双方在15公里宽的战场上展开混战。
- 战斗细节:
- 苏军t-34利用机动性优势,冲至近距离(500米内)与“虎”式缠斗(规避其88mm炮远距离优势),以“自杀式冲击”摧毁德军坦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