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宋仁宗郭皇后【119】,【综穿】美人掌中娇,浅瑾,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他的位次排的朕都满意。咦~”宋绾似乎在卷子上看到了自己十分熟悉的名字,曾巩,苏洵,两个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她来了精神。

两人的文采都是极好的,辩论很是出色,只是有些观点有些不合时宜,难怪这两人的名次都很靠后。

不过她记得原来的苏洵是多次落第不中,四处求官无果,最后被韩琦推荐做了校书郎,他两个儿子却是第一次下场便高中进士,扬名天下。

曾巩也是如此,三次赴考落榜不中,十几年后带着一家人再次进京赶考,最后一家六人都中了进士,与苏轼苏辙还是同榜进士,这两人倒是还挺有缘分。

这一次两人的文章能出现在她面前应该有范仲淹的原因。

若是换做吕夷简主持阅卷,这两人一个都上不了榜。

见官家似乎是对手中的卷子十分感兴趣,范仲淹和晏殊的心中都很好奇官家另眼相看的是谁。

“这两人的名次往上提一提吧。”

范仲淹倒是这两份卷子印象深刻,文章实在写的很好,他本想将这两人的名次排在前十之列,只是晏殊晏大人与他意见相左,两人僵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定下了这个名次。

没想到官家慧眼,挖掘了这两人。

“就按这份名次定下吧。”

会试之后便是殿试,宋绾趁机观察这位历史上出名的拗相公,据说他不喜欢洗澡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李迪、范仲淹和晏殊见宋绾的目光落在王安石身上久久,都很好奇的看向底下的年轻人,想探究他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之处值得官家如此关注。

坐在王安石身边的诸多学子感受到头顶上大佬们投过来的目光,纷纷吓得坐立不安,握笔的手都在颤抖,根本没心思下笔书写手上的文章。

诸位大人和官家难道是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妥之处?

唯有处在视线中心的王安石安之若素,表情动作没有半分变化,下笔如有神,好似没有察觉到上首官家和大人对他的关注。

范仲淹等人见此满意的点点头,暂且不说学识,光是这份临危不惧的心性就值得夸赞,尤其是被旁边抓耳挠腮、吓得脸色煞白的学子一衬托,王安石这份镇定就更值得欣赏。

宋绾点了几人问了些问题后,当场点了头三名。

王安石是当之无愧的状元,苏洵位居探花,晏殊的女婿,连中两元的杨寘成了榜眼,曾巩的名次排在第九。

而原本位居第二第三的王圭和韩绛排到了几十名开外,两人的脸在同僚面前丢了一干二净。

有心人因此察觉到一个微妙的信号。

王安石领头带着底下的两百名进士排队谢恩,头三名还要当场作谢恩诗,感谢官家恩德,选中自己。

头三名当中有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两位,作诗这种小事对他们来说信手拈来。

不说七步成诗,但也不超过一柱香的时间,三人便现场创作三首朗朗上口、真情实感的谢恩诗。

宋绾虽然自诩不喜欢底下的臣子们拍马屁,但是像王安石、苏洵这两位拍马屁拍的极其漂亮,让他听的通体顺畅,自是希望多多益善。

可惜因着台谏的存在,不对着她的脸吐唾沫就算好的了,(说的就是你,包龙图)若是有人对她说什么好听的话,怕是第二天就要被御史追着弹劾,说他们是媚上奸佞,然后宋绾就要喜提“昏君”称号。

宋绾想要抑制恩荫并非是一时兴起,主要是朝廷冗官问题实在太过严重,她那么拼命的给国库赚银子,又是蒸馏白酒,又是肥皂、羊毛,又是扩大海贸,但是国库还是空虚,最主要是的就是朝廷每年花出去的官费几乎占脸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她累死累活给国库赚钱,到头来钱都进了那群尸位素餐的官员口袋里,想想就心痛。

宋朝为了防止贪腐,实行的是高薪养廉政策,但是赵祯他祖宗赵匡胤一早就将重文轻武的基调给定下来,说什么都要优待文人,宋代三品以上官员的俸禄是汉代的六倍,是清代的十倍。

虽说在某种程度上高薪确实能养廉,但是这一招在宋朝冗官严重的朝代实施不通。

宋朝的官员队伍极其庞大,景佑年间在朝官员总数达到了一万七千多人,而在唐朝贞观年间,那么大的疆域,官员总数也才七千人。

即便如此,科举每年仍在扩招,在唐朝做官,需要考进全国前三十名,但是在宋朝想要做官,只要考进前五百名就行,每年朝廷为了照顾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专门办了一个“特招”政策,平均每年招收一百多人,待遇和普通进士一样。

或许有人问,科举招这么多的进士有什么用?哪里有这么多的岗位?

但是奇葩的宋朝想到了增设职位,因人设岗。

如果增设岗位还解决不了问题,收容这么多进士,那就增设机构。

中央政府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枢密院掌兵,设三司掌管天下赋税。

至于地方上的机构更是五花八门,一开始全国省级机构有十五个路,最后陆续增加到二十六个,每一路分置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

路之下县有四五个官,但是其下管辖的吏、役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

可想而知,每年因为官员的俸禄就要吃垮财政,何谈军费、民生支出?

宋婠只抛出一个钩子,只等着范仲淹来接。

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动力不足,以及君臣的不坚定,一则赵祯是迫于当时宋对西夏战争失利,又受到辽国的趁火打劫,君臣都开始感觉到外部的压力,迫不及待的想改变宋朝国内积贫积弱的国情。

但是庆历议和过后,宋朝和西夏还有辽国都达成暂时性相安无事的局面,外部威胁消失,内部又因改革派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频频动荡不安,一下子就把性格懦弱没有魄力的仁宗赵祯吓得开始退缩。

二则是赵祯的不坚定,范仲淹一干改革派的畏缩,新政不过一年时间,赵祯和范仲淹这对君臣就在反对派的挑拨之下生了嫌隙,君主畏惧臣子结党,再加上改革派的动作太过激进,将朝廷搅和的天翻地覆,新政在虎头蛇尾当中结束了。

须知一口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改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诸天影视无限漫游

诡话的猫

成为女帝炉鼎,我踏上了无敌路

落魄小妖

穿书:从玄幻穿越到都市高武世界

小冰糖橙

我靠吃瓜系统变美

红卡子

重登仙途:我在路边捡男神

仲夏夜胖达

举国对抗异界入侵:开局上交一颗星球

顺我心意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