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宋仁宗郭皇后【119】,【综穿】美人掌中娇,浅瑾,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过眼下是春闱,为了避免和学子偶遇,朝中相公是不敢踏入此处的。
苏洵几人对能不能遇到朝中官员不感兴趣,只希望“天下第一楼”不负盛名就好。
父子三个直奔“天下第一楼”而去,将招牌菜都点了一份,赶路许久,早已饥肠辘辘。
几人饱餐一顿,吃个肚滚圆,只是苏洵带在身上的盘缠一下子就没了十之三四。
京城居,大不易啊。
好在苏洵算是小有家资,不然可能在洛阳没待多久就要破产。
小苏轼咂巴咂巴嘴,回味着刚才美味。
他捏紧拳头,坚定道:“爹爹,我决定了,我要留在洛阳!”
苏洵摸了摸他毛茸茸的小脑袋,忍俊不禁:“怎么,一顿餐食就把你收买了?”
苏轼嘿嘿笑:“没办法,洛阳的美食实在太好吃了,在眉州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到豕肉会这么美味呢?”
“是啊是啊,爹爹,哥哥要留下来,那我也要。”小苏轼抓着苏洵的衣角迫不及待的道。
苏洵一时为自己说的大话犯了难:“若是爹爹能考上进士,或许能留在洛阳,到时送你们去国子监读书。”
“那爹爹你一定要好好考哇。”小苏轼一听这话就开始催他爹了,他弟弟苏辙一向是他的应声虫,见状也道:“爹爹,你赶快背书,写文章。”
“临时抱佛脚无用,倒也不急于一时。”
他带着两儿子又去书店逛了逛,打算买一些笔墨纸砚,把前些日子写的文章润色一下。
走进书店,就见好多如他一样打扮的学子风一样的冲进来,对着掌柜的喊道:“给我来一本‘三年科举,五年模拟’,还有‘科举考试分析’。”
这是什么书?听这直白的书名,难不成是卖的什么科举考试相关的绝密资料吗?
掌柜的似乎知道这书卖的火爆,笑眯眯地从背后的书架上取下两本书递给面前的学子。
“掌柜的,也给我各来一本。”苏洵还没想明白,嘴巴就开始先说出来。
苏轼苏辙挑了两本带有图画的故事本,讲的是一个关于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的故事,两个人刚看了开头就完全沉迷进去,索性一人拿了一本,打算拿回家细读。
“诚惠一共二两银子。”
苏洵取银子的手一顿,暗自咋舌,洛阳也太能诱惑人花钱了吧。
付了钱,父子三人抱着各自的书马不停蹄的赶回客栈,范开来就是读,苏洵惊讶的发现这两本书都是极有用之物。
“三年科举,五年模拟”列举了本朝几次科举考试真题出题风格,以及破题思路,分析了主考官的阅卷偏向,甚至是请来有名望的大儒以及官员出的模拟题,苏洵拿到手就放不下来。
苏洵看了一会儿突然长吁短叹,怎么他当年考试的时候没有这两本册子?
照宋绾说,三年前朝廷忙着和辽国和西夏打仗,这种事情被她忘在脑后了。
另一边苏轼苏辙两个也看西游记的绘本看的如痴如醉。
第二日一早父子两个顶着如出一辙的黑眼圈,差点就让人怀疑他们昨夜没睡觉去别人家偷鸡摸狗。
春闱一连考了九日的时间,剩下的便是阅卷。
范仲淹和晏殊一起将礼部阅过的卷子整合好送给宋绾。
她目光落到桌上一沓卷子上,放在最上面的卷子边角处明晃晃的“王安石”三个字,愣了一瞬,王安石原来在这个时候就大放异彩了吗?不过好像没听说过他是哪一届的状元。
随后调笑着问:“爱卿有没有发觉什么惊世之才?”
范仲淹虚虚弓身:“惊世之才倒是谈不上,只不过有一位叫王安石的策论写的极好,针砭时弊,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
听范仲淹这么说,旁边的晏殊眼神暗了暗。
“是吗?朕倒要看看你们排的这个第一是不是名副其实。”
晏殊站在旁边悄悄抬起头观察官家的表情,却见官家读完头名的文章不仅没有和他预想的那样面露愠色,反而神色开怀,不时的抚掌而叹,他心中疑惑面上却不表。
“此人的文章写的鞭辟入里,对时政的见解独特,虽有些地方稍显稚嫩,但这样的文章,当的起状元之名。”宋绾点点头,目光中满是对这篇文章的欣赏。
晏殊在心中暗道不好,颇为惋惜,官家竟然不在意王安石在文章中写的“孺子其朋”,他失算了,只好为杨寘遗憾。
头三名当中,王圭和韩绛是荫封受官,已有官职在身,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状元,若是事情顺利,王安石犯了官家忌讳,第四名的杨寘有八成的可能成为这一届的状元。
奈何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
宋绾又翻了下面的几张卷子,相比于王安石行云流水的文章,这两人写的卷子虽不至于多差,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的眼睛被污染了,只能又回去读一遍王安石的文章洗洗眼睛:“王圭和韩绛,文章写的一般般吧,但相比之下,实在忝居第二第三,朕记得这两人乃是荫封入朝为官?官职在身,写的文章还不如普通举子。”
范仲淹和晏殊敛眉,他们猜不透官家突然发怒的用意,但见官家虽然语气愤怒,脸上的表情还是平静的。
“晏卿,范卿,你们觉得限制恩荫入官人数如何?”虽然已经习惯官家每次都突然的说出什么惊世之语。
范仲淹呼吸陡然沉重起来。
官家的决策与他构思许久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正想开口说些什么,却见官家将目光继续放到那一沓卷子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