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个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7.文艺宣传队(2),梦里自知身是客,山个人,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37.文艺宣传队(2)
文艺宣传队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宣传队很忙,全校师生也很忙。</p>
宣传队忙于排练,各班级,除了正常上文化课之外,还增加了政治学习和学工、学农活动。学工,就是到工厂厂区参观,去帮工厂打扫环境卫生;学农,就是组织学生到郊区生产队去干农活。这种办学形式在这时有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开门办学”!</p>
小学生干得了什么农活?有些家长甚至提出反对意见。</p>
教育局的领导回应说:捡棉花、拾稻穗这样的轻体力农活还是干得动得。学校每天播放的《我是公社小社员》歌词中不就有“割草、施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吗?所以说,学校进现阶段施行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接班人保持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色,这些举措,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是毋庸置疑的。</p>
文宣队排练任务很重,没有时间参加“开门办学”活动。大家在教导主任胡中舟、音乐老师于小冬组织领导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天候地排练。</p>
通过了选拔的蒋梦言理所当然地成了城关小学文艺宣传队的一员。他在文宣队的工作任务除了手风琴演奏之外,还兼任语言类小节目“三句半”的创作员。</p>
“三句半”是这时期十分流行的曲艺种类。以一组表演词仅三句加一个短语而得名。由四人表演,前三人每人说一句台词,第四人则念诵一个短词,比如:</p>
1、各位同志上午好,</p>
2、我给大家鞠躬了,</p>
3、不管说得好不好,</p>
4、都别跑!</p>
1、今年公社形势好,</p>
2、粮食棉花收不少,</p>
3、“开门办学”去支农,</p>
4、饭管饱!</p>
......</p>
演员每说一句台词,自击锣、板鼓、镲钹、碰铃等打击乐器以加强气氛,四人不断变换队形。反复循环至演出结束。这种艺术形式通俗简便、滑稽风趣。在当时的业余文艺活动中颇为流行。</p>
蒋梦言写这种小作文手拿把掐。他创作的“三句半”语言朴实、风趣幽默,能在段子中表扬好人好事,鞭挞坏人坏事、宣传政策方向,是城小文宣队最优秀的“段子手”。</p>
来文艺宣传队后,他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些新的变化。</p>
以前他在校的时间少,被抽调出去画画的日子多。所以,同班同学认识不了几个人。最近一段时间他基本不出校门,每天都跟随文宣队,与同学们在一起演练节目。这样,他就慢慢跟文宣队的这批同学熟络起来。</p>
会唱歌的费钦和会弹扬琴的杨少华就和他处成了朋友。</p>
杨少华长像英俊,身材高挑,站在同学群里如鹤立鸡群,因此得了个“杨长子”的雅号。他方脸剑眉,像极了***《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他家庭条件优沃,父亲是县文办主任。“文办”是“文化、教育、卫生办公室”的简称,是全县文化、教育、卫生三大系统的上级领导。在特殊运动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能部门。蒋梦言所在的城关小学,当然也在文办的领导之下。所以,杨少华在学校里面很受重视。</p>
费钦长得有特点,他的爸爸费伟德是一为让人敬仰的的人物。他曾是志愿军的战斗英雄。在军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立功无数。战后他转业回h省通江口老家任职,现在是通江口县民政局局长。</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