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是猫大王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5章 风起云涌,暗流汹涌,三国:我辅佐刘备再兴炎汉,我才是猫大王啊,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临淄城的晨雾还未散尽,宣德殿的飞檐上已挂起了朱红的捷报。

刘备立在丹墀前,玄色冕旒下的眉目舒展,望着阶下跪了半殿的氏族代表——他们昨日还仗着私兵与他对峙,今日却捧着兵符、田契,额头抵着青石板。

“诸卿深明大义,汉室幸甚。”他的声音裹着晨露的清润,抬手时龙纹袖口滑下,露出腕间一道浅淡的旧疤——那是三年前在小沛被箭簇擦伤的,如今倒成了他与寒门将士同生共死的印记。

阶下有人抽噎,是陈留王家的老宗主,白须沾着湿土:“陛下仁德,我等愿献三县田庄,只求……”

“只求子孙能留条读书的路?”刘备打断他,目光扫过殿外——数十个青衫寒士正扛着木匣穿廊而过,木匣上“查赃”二字被日头晒得发亮。

他们是昨夜从太学紧急调来的,腰间悬着新制的青铜令牌,每经过一处朱门,便有人攥着状纸扑上来,哭嚎着“王家用私刑打死我儿子”。

老宗主的喉结动了动,到底没敢再说。

刘备转身时,冕旒在风中轻晃,映得他眼底那抹暗涌更显深沉——他比谁都清楚,这些氏族献的田庄里,十有八九埋着私兵的甲胄;那些哭嚎的百姓,也有一半是寒士们“教”出来的。

政改是把双刃剑,砍得太狠,怕寒士们反噬;砍得太轻,氏族的根又断不干净。

“陛下,成都八百里加急。”小黄门捧着竹简跪到阶前,“陈军师回了手书,说三日后启程。”

刘备接过竹简,见上面是陈子元熟悉的瘦金体:“军改如拔毒,需得见骨方止。”他指尖摩挲着竹片边缘,忽然想起昨日深夜,太学博士来报——有个寒士在查账时被人割断了喉咙,手里还攥着半张田契。

“传朕口谕。”他将竹简递给小黄门,“着司隶校尉加派三百虎贲,护陈军师入临淄。”话音未落,殿外忽然传来喧哗,几个寒士押着个灰衣老者冲进来,老者腰间还挂着氏族特有的玉鱼佩。

“陛下!”为首的寒士跪行几步,“这老匹夫私藏兵械,还说要等曹贼打过来……”

“放肆!”刘备拍案,震得冕旒乱颤,“拉下去,按《汉律》处置。”他望着老者被拖走时飞溅的血珠,忽然觉得喉间发苦——这哪是政改初成,分明是刚撕开一道血口,里面的脓水还没挤干净。

成都的蝉鸣正噪。

陈子元站在州牧署的演武场边,望着最后一批寒门吏员登上马车。

他们的青衫被晒得发白,腰间的“汉”字木牌却擦得锃亮,像一串移动的星子。

“军师,临淄的虎贲到了。”赵云牵着乌骓马走过来,银甲在日头下泛着冷光,“主公特意挑了三百骑,说要护您周全。”

陈子元摸了摸马颈,指尖触到一片湿润的汗渍——这些虎贲显然是连夜赶路来的,马腹还沾着中原的黄土。

他抬头望向北方,那里有他未竟的棋局:益州的氏族刚被压下,军中的氏族却盘根错节,二十个军团里,有一半的主将是跟着刘备从涿郡出来的旧部,他们的子侄、表亲,早把军籍册染成了自家的族谱。

“子龙,你说这军改,该从哪下刀?”他忽然问。

赵云勒了勒缰绳,乌骓打了个响鼻:“末将只知,当年在公孙将军帐下,有个校尉私吞军粮,您让他当着全军的面,把发霉的米一口口咽下去。”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演武场边的点将台——那里还留着去年冬天的积雪痕迹,当时陈子元烧了二十车氏族送来的“劳军酒”,说“酒里掺的不是水,是寒门的血”。

陈子元笑了,手指无意识地叩着腰间的玉玦——那是刘备在徐州送他的,刻着“共赴国难”四个字。

“先清军籍。”他轻声道,“把那些挂名吃空饷的,父死子继的,全揪出来。”他望着虎贲们整理行装的身影,想起昨夜收到的密报:汉中军团的副将,是曹操手下于禁的表弟;南阳军团的参将,娶了袁绍旧部的遗孀。

“军师,张将军的囚车到了。”

陈子元转头,见演武场门口停着辆黑篷车,四个虎贲守在车边,背都挺得笔直。

车帘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半张冷峻的脸——是张任,益州旧将,当初在雒城死守百日,连关羽都折了两员偏将。

此刻他发丝凌乱,却仍直着腰杆,眼神像淬了毒的箭,扫过人群时,几个新兵下意识地后退半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七零:带着儿女去随军,炮灰原配赢麻了

猫猫鱼吃果果

千万别看纯靠瞎写

一日光

八零后考清华:我靠读书报恩全家

朽木雕龙

高门庶子

周树森

野蔷薇

独步寻花

初入异界

爱吃津门四绝的林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