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6章 九江应对,龙舟盛事(二),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三千纸,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左良玉最终敲定主意:
先虚晃一枪出兵九江,再遣细作北上探听虚实,大军且走且等消息。
四月初二,五万大军东倒西歪地出了九江城,磨磨蹭蹭晃了十二日,竟连黄州府的城门楼子都没见着。
他却不知道,派出的十名探子刚出城就成了刀下鬼——王德化派来二十名番子候在城北,奉命扎紧了消息口子:
既然左良玉不愿北上勤王,那就索性让他成个\"瞎子\"。
那些本该驰往北直隶的快马,刚踏上官道就被截杀在芦苇荡里,喉管割得比鱼鳞还齐整,连句囫囵话都没传回。
左良玉每日拄着马鞭站在中军帐外,望着斥候往来的方向直皱眉。
他哪里想得到,李自成的大顺主力军早已败亡,连陕西留守的军队也在游击小队的神鬼莫测中,成为亡魂。
而那些集结起来的队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北继续收复失地,另一部分已经向南进入襄阳府辖区。
而刘德忠已经与林有德统领的两万京营游击部队入川,如今已将夔州府变成大本营。
四月十八日,左良玉嗅到蹊跷,决意再施\"哭穷\"老招。
奏则里写得辛酸:
\"臣率四十万大军于四月初二开拔,初四便遇兵卒鼓噪不前,皆因缺粮少饷。
陛下明鉴,非臣不愿用命,实乃朝廷积欠已久,今战端既起,士卒寒心……\"
字里行间,似把大军拖慢的锅全扣在\"欠饷\"上。
这道奏则五月初三才晃进京,倒不是左良玉故意拖延——他选的路线实在要命:
汝宁、怀庆、彰德、顺德、保定一线,正撞上晋豫的流民\"迁徙潮\"。
来自大兴、淇县、真定的流民拖家带口,竟有推着整面墙赶路的,三条流民潮如浊浪奔涌:
汝南、河南、太原方向全是人潮;
大兴流民也分两路朝太原、开封涌动,官道上骡马嘶鸣,早已分不出哪里是道路。
反观传旨太监先前走的徐州、凤阳一线,虽是绕路却算平坦,十二日便能抵达。
左良玉偏选这流民扎堆的险路,不知是真犯迷糊,还是想借\"路阻\"再拖些时日。
大几十万人卷着铺盖、推着预制房往路上一拥,任你是八抬大轿还是金鞍宝马,都得被磨成慢腾腾的蚂蚁。
左良玉的奏则队伍举着\"八百里加急\"的黄旗喊破了嗓子,也不过是在流民堆里蹭掉几层皮——前头刚挪出半尺宽的缝,后头又被扛着锅碗瓢盆的人群堵住。
满天下也就剩运河线还算通溜,可左良玉哪敢走?
他蹲在中军帐里对着地图直嘬牙花子:
万一漕运河道里漂来几艘挂闯字旗的快船,自家这点人马连塞牙缝都不够。
他哪里知道,此刻的运河上根本就没有船只,兖州段早已被田有良封住了,圣旨有言:
暂封分田!
队伍在流民堆里泡了半个月,送奏则的把总急得直挠头——原想着走陆路能避开闯军,却不料被迁徙的人潮困成了瓮中之鳖。
五月初四巳时,弘德殿内烛影摇红。
朱有建扶着龙椅扶手坐定,目光扫过阶下十张圈椅——左都御史李邦华居中而坐,蟒纹补子在晨光中泛着冷金;
兵部右侍郎王家彦手指轻叩椅边,指节因用力泛起青白;
太常少卿吴麟征袖中露出半卷黄纸,许是龙舟仪程图。
余下七人里,刑部右侍郎孟兆祥抚着腰间玉牌眼睛晶亮,大理寺卿凌义渠正襟危坐,左中允刘理顺目不斜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