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王安石变法图强,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接下来就是恐怖的大搜查。新党派御史台官员皇甫僎去湖州抓人,皇甫僎一路上耀武扬威,吓得苏轼以为要被砍头,差点想跳湖自杀。到了汴京,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因为院子里有棵柏树,上面住满乌鸦,所以叫\"乌台\"。狱卒每天对他严刑逼供,让他交代\"谤讪\"的罪证。苏轼被打得遍体鳞伤,有次实在受不了,写下绝命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人间未了因。\"
这事惊动了朝野。退休的王安石听说后,连夜给神宗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连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求情:\"我想起仁宗皇帝当年说过,'吾为子孙得两宰相',说的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你怎么能杀他呢?\"神宗这才松口,把苏轼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
乌台诗案是新旧党争的转折点,从此朝堂上不再有纯粹的政见之争,而是变成了赤裸裸的权力斗争。新党用文字狱打击旧党,旧党则在背后使绊子,变法彻底变了味。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逝,十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本来就讨厌新法,一上台就召回司马光,任命他为宰相。司马光一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新法,不管好坏,全部一刀切。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不到一年全被废除,史称\"元佑更化\"。
王安石当时在金陵养老,听说免役法被废,长叹一声:\"连这个法都废了,天下事无可为也!\"不久就郁郁而终,享年66岁。临死前,他看着窗外飘落的梅花,喃喃自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可惜啊,这暗香,终究敌不过寒风啊。\"
司马光废除新法倒是干脆,但他也没拿出更好的办法。比如免役法废除后,百姓又得轮流当差,以前交钱就能免役,现在不仅要出力,还得自己贴钱。
更糟糕的是,哲宗亲政后,又想起他爹的新法,重新启用章惇、蔡京等人,把旧党又狠狠收拾了一顿。从此北宋朝堂陷入\"翻烧饼\"模式——新党上台整旧党,旧党上台整新党,来回折腾了几十年。到了徽宗朝,蔡京打着变法旗号,实际上搞独裁统治,把北宋王朝彻底拖进了深渊。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像一块巨石,在历史长河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平心而论,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他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解决北宋的统治危机。他的很多措施,比如青苗法、市易法,其实就是国家宏观调控,放在今天也是常用手段。
但问题出在执行层面。北宋的官僚体系已经腐败透顶,再好的政策经过这帮人之手,也会变味。比如青苗法,本来是低息贷款,结果成了官员捞钱的工具;募役法本来是便民措施,结果成了苛捐杂税。正如南宋学者陆九渊说的:\"王安石变法,非不善也,特其人不行尔。\"
更严重的是,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彻底撕裂了北宋的政治生态。以前朝堂上也有分歧,但大家至少还讲点规矩,变法之后,两党互相倾轧,无所不用其极。苏轼在《晁错论》里写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北宋就是这样,表面上还是大一统王朝,实际上内部已经被党争蛀空了。
靖康之变后,有人总结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多人把账算到王安石头上。比如朱熹说:\"王安石变法,群奸竞进,天下大乱,以致靖康之祸。\"但也有人替王安石叫屈,比如梁启超写《王荆公》,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说变法失败是因为\"小人当道,君子道消\"。
不管怎么说,王安石变法就像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悲壮实验。他像一个堂吉诃德,拿着变法的长矛,冲向北宋王朝这头腐朽的巨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空。正如他在《登飞来峰》里写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份勇气,这份担当,足以让后世铭记千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