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蛇之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五十五:不褪色的光芒(重置版),永不褪色的印记,飞天蛇之越,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回到家,我小心翼翼地拆开纸箱。金箔糖纸的灰烬里,竟躺着半枚完整的箔片,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的七色;妈妈的姜黄色围巾被我重新围在脖子上,镜中的人眼睛里又有了星星,那是被囚禁多年的光,终于咬破茧房。
从此,我的笔袋里多了支荧光黄的笔。每当有人用异样的眼神指着它,我就会在纸上画出燃烧的太阳,看着那些目光从油腻变成清澈,像春雪融化后露出的新绿。因为我知道,真正该被审判的从来不是颜色,而是给颜色泼脏水的人。而每一种干净的颜色,都值得在阳光下,堂堂正正地,发光。
可生活总爱给人出其不意的转折。高二那年,学校组织了一场“色彩与文化”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是着名的色彩学教授林耀。我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枯燥的理论灌输,却没想到,它成了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讲座上,林教授展示了大量关于黄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图片和资料。从河姆渡的黄陶,到敦煌壁画里迦叶尊者的袈裟;从王羲之的《黄庭经》,到陕北农民在黄土地上播种的画面。每一张图片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黄色认知的新大门。
“黄色,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一直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皇权的象征,也可以是丰收的喜悦;它可以是智慧的启迪,也可以是希望的曙光。”林教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但不知从何时起,它被一些低俗、不良的观念所玷污,失去了原本的光彩。这不是黄色的错,而是我们对文化的曲解和亵渎。”
讲座结束后,我鼓起勇气找到林教授,把自己多年来对黄色的困惑和经历一股脑说了出来。林教授静静地听完,扶了扶眼镜,说:“你愿意来我的实验室帮忙吗?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重塑色彩文化’的研究,也许你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就这样,我成了林教授实验室的一名志愿者。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色彩样本、古籍资料和先进的分析仪器。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研究生、艺术家,还有对色彩充满热爱的社会人士。
我们的研究工作并不轻松,每天都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不同文化中色彩的演变和内涵。为了还原一种古老的黄色颜料,我们甚至要亲自去深山里采集矿石,进行提炼和实验。但每当看到那些被重新解读和赋予新生命的色彩,我内心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在网络世界里,黄色被污名化的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各种低俗、暴力的内容常常被贴上“黄色”的标签,导致人们一提到黄色,就会联想到负面的东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决定发起一场线上的“色彩保卫战”。
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色彩之光”的网站,定期发布关于色彩文化的科普文章、艺术作品和创意视频。我们还组织了线上的色彩绘画比赛、文化讲座和交流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从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敢于在网络上发声、传播色彩之美的倡导者。
然而,我们的行动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在网络上攻击我们,说我们是在“美化低俗”、“宣扬不良文化”。他们在网站上发布恶意评论,甚至试图黑进我们的服务器。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
“我们不能让那些黑暗的言论淹没色彩的光芒。”林教授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每一种颜色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都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色彩之光”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色彩文化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对色彩的认知,黄色也逐渐摆脱了那些负面的标签,恢复了它原本的光彩。
多年后,当我站在自己的色彩艺术展上,看着那些用各种黄色调创作的作品,心中感慨万千。从童年时对黄色的热爱与恐惧,到如今用色彩传递希望与美好,我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展览的最后,是一幅巨大的壁画,画的是一片金黄的麦田,阳光洒在麦穗上,泛着耀眼的光芒。在壁画的下方,写着一行字:“让每一种颜色都在阳光下绽放光彩,因为它们都是生活的诗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