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海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3章 绝境中的挣扎与意外灾难,1945德军团长的系统逆袭,文字的海洋,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美国陷入混乱与绝望

美国,这个曾经在全球军事与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超级大国,在德军对其原子弹基地发动的毁灭性打击之后,恰似一艘在暴风雨中失去船舵的巨轮,摇摇欲坠,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绝境。军事层面,核威慑力的丧失使美国在与德军的抗衡中瞬间失去了最为关键的制胜王牌,恰似猛虎被拔去利齿,雄鹰折断翅膀,再无往日那种令对手胆寒的威风。而这一沉重打击在民众心理层面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犹如一场铺天盖地的可怕噩梦,恐惧与绝望的情绪如同肆虐的瘟疫,以惊人的速度在整个国家蔓延开来。

城市之中,恐慌的阴霾犹如厚重的乌云,沉甸甸地笼罩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街道上,再也不见往昔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行色匆匆、神色惶恐的人群。人们脚步慌乱,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焦虑与迷茫,往日的喧嚣与活力仿佛被一场无形的灾难瞬间抽离。商店门口,抢购的队伍宛如蜿蜒的长龙,从店门一直延伸到街道尽头。民众们如饥似渴地哄抢着一切他们认为能在这动荡局势中带来一丝安全感的物资,面包被一抢而空,饮用水的货架很快变得空空如也,毛毯、蜡烛等物品也被疯狂地塞进购物袋。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紧张与急迫,仿佛这些物资是他们在这场风暴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已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生产线在战争的冲击下戛然而止,大量工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作。失业的阴影如同幽灵般徘徊在城市上空,失业人数如决堤的洪水般激增。失业者们无奈地徘徊在街头巷尾,他们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绝望。曾经充满希望的脸庞,如今被生活的压力刻上了深深的痕迹。他们四处寻找工作机会,却一次次碰壁,微薄的积蓄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迅速耗尽,家庭陷入了经济崩溃的边缘。许多家庭被迫节衣缩食,孩子们忍饥挨饿,老人们在病痛中挣扎却无钱医治。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如同脆弱的纸牌屋,在战争的狂风中摇摇欲坠,濒临全面崩溃的深渊。

政治中心内,政客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慌乱之中。他们深知,原子弹这一战略重器,无论在未来的战争走向中是否实际投入使用,它都是美国在谈判桌上,尤其是可能出现的投降谈判中的一张至关重要的王牌。失去了核武器,美国在这场残酷的全球战争中的地位,已然一落千丈,如同从云端跌落谷底,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在那紧闭门窗的会议室里,政客们面色凝重,激烈地争论着应对之策。各方势力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与立场,互不相让,争吵声此起彼伏。但无论怎样的唇枪舌剑,都无法掩盖他们内心深处对未来局势的深深恐惧与迷茫。最终,在经过无数次激烈的商讨与权衡利弊之后,他们无奈地决定,冒险通过秘密渠道寻求外部援助,而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同样拥有原子弹的苏联。

二、美苏间艰难的秘密交易

在当时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仅有美国、德国和苏联三个国家牢牢掌握着原子弹这一足以改变战争走向的终极武器。如今美国的原子弹研发与制造能力,在德军的猛烈打击下,未来至少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难以恢复元气,这使得美国陷入了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艰难困境。美国的政客们清楚地意识到,若想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扭转乾坤,与苏联达成合作或许是唯一的一线生机。

苏联方面,自得知美国成功制造出原子弹的那一刻起,便以强硬且坚决的政治命令形式,倾全国之力大力推动本国原子弹的研发制造。苏联高层的决心坚定不移,明确要求制造出的原子弹在威力上必须超越美国,以此彰显苏联作为大国的地位与实力。在这种高压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科研团队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与压力,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

然而,由于时间紧迫,整个研发过程犹如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赛跑,各个环节都在仓促与紧张的氛围中进行。科研人员为了赶进度,在许多方面不得不采取冒险的做法。在原材料的选取上,未能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质量检测,部分材料的性能并未达到理想标准便被匆忙投入使用。在制造工艺上,一些精细且关键的流程被简化,这无疑为原子弹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埋下了隐患。在运输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严重的违章操作。负责运输的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忽视了许多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未按照严格的安全标准进行操作。他们在运输途中对原子弹的包装与固定不够稳固,使得原子弹在颠簸的路途中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就这样,两颗大号原子弹在这种赶工的情况下艰难制造完成。这两颗原子弹,无论是在个头还是装药上,都远超美国的同类产品,成为了苏联手中极具威慑力的王牌。

美国方面,深知此次谈判的艰难与重要性,精心挑选并派出了最为机密且经验丰富的使者团队,与苏联展开了漫长而艰难的谈判。谈判桌前,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双方代表眼神交汇间火花四溅。美国使者们肩负着美国政客们的殷切期望,他们言辞恳切,试图从政治、经济、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说服苏联转让一颗原子弹。他们承诺给予苏联诸多利益,包括经济援助、资源共享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支持等。而苏联方面,对于是否转让原子弹这一敏感且关键的问题,内部存在着激烈的分歧与全面的考量。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提升苏联在国际舞台地位、获取更多利益的绝佳机会;另一部分人则担忧此举会引发更多的国际矛盾与战争风险。最终,在美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代价后,苏联方面经过反复权衡利弊,终于松口,同意将两颗原子弹中的一颗让给美国。这一决定背后,既有苏联对自身战略利益的深思熟虑,期望通过此举在国际事务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同时也是对当前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一种预估和应对策略。随后,苏联迅速安排将这颗原子弹运往日本,计划通过日本作为中转站,转交给美国。

三、危险的运输与隐患

苏联的这颗原子弹,由于研发和运输过程中的种种违规操作,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仅仅处于一种勉强可用的临界状态,技术保障严重不足。从结构设计上看,苏联的原子弹与美国的截然不同。苏联的设计理念侧重于威力的最大化,因此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对零部件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然而,在赶工的情况下,部分零部件的制造未能达到理想的精度标准,一些关键部件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在安全标准方面,苏联与美国存在着巨大差异。美国的原子弹研发注重多方面的安全防护机制,从多重保险的引爆装置到严密的辐射屏蔽设计,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而苏联由于时间紧迫,在安全标准的执行上大打折扣,一些必要的安全检测环节被省略,安全防护措施也未能做到万无一失。此外,在技术参数方面,两者也大相径庭,这使得美国的技术人员在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很难对这颗苏联原子弹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维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镜渊烬天录

娱乐枭雄

被夺一切后我成了仙道魁首

盛唐无夜

玩转纽约,大洋马来来来

吴越人士

全球摸金从SSS级天赋开始无敌

是亚当呀

月薪三千的我,给员工发千万年薪

寂寞的人啊

辽东邪侠

全能巴图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