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转折与沙漠绞杀战,一战,二战风云,黄小峰,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战役背景:沙漠对峙的生死临界点
1942年夏,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非洲装甲集团军”)已推进至埃及阿拉曼地区,距亚历山大港仅100公里,苏伊士运河(大英帝国“海上生命线”)岌岌可危。此时北非战局陷入僵局:
- 德军困境:隆美尔兵力仅8万人(含意军5万)、坦克540辆(多为老旧意制坦克,德军III号、IV号坦克仅230辆)、飞机350架,且后勤线被英军潜艇和轰炸机切断,燃油储备仅够维持3天攻势(1942年10月)。
- 英军调整:1942年8月,蒙哥马利接任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迅速整顿部队:补充兵力至23万人、坦克1440辆(含新型“谢尔曼”坦克200辆)、飞机1500架,囤积弹药10万吨、燃油30万吨,构筑纵深20公里的防御体系,计划以“稳扎稳打”的攻势彻底击溃德意联军。
二、兵力部署与战术博弈
类别 德意联军(隆美尔) 英军(蒙哥马利)
总兵力 8万人(德军3万+意军5万) 23万人(含英联邦部队: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师)
坦克 540辆(德军230辆,意军310辆) 1440辆(“谢尔曼”“格兰特”等中型坦克占60%)
火炮 1219门(含反坦克炮400门) 2311门(含25磅野战炮1000门)
作战飞机 350架(bf-109、Ju-87) 1500架(“喷火”“飓风”战斗机,“波士顿”轰炸机)
核心战术 依托雷区+反坦克炮阵地实施“弹性防御”,伺机反击 以“粉碎性炮击”突破雷区,装甲集群纵深推进
三、战役过程:从“轻足行动”到沙漠溃败
(一)突破阶段:英军的“钢铁风暴”(10月23日—27日)
10月23日21时40分,蒙哥马利发动“轻足行动”(operation Lightfoot):
- 炮火准备:1000门火炮同时开火,对德意联军防线实施3小时“地毯式轰炸”,摧毁其70%的前沿工事和通信系统。
- 雷区突破:英军“沙漠之鼠”第7装甲师和新西兰师派出工兵,在雷区中开辟8条通道(每条宽24米),用扫雷器和爆破装置清除15万枚地雷。
- 装甲突击:10月24日凌晨,英军第1、10装甲师通过通道突进,与德军第15装甲师在鲁韦萨特岭展开激战,击毁德军坦克50辆,初步撕开防线。
(二)拉锯阶段:隆美尔的绝望反击(10月28日—11月1日)
隆美尔(因健康问题一度回国,10月25日紧急返场)组织两次反击:
- 10月28日,以德军第21装甲师为主力,向英军新西兰师侧翼突击,试图切断其补给线,但遭英军“谢尔曼”坦克和“飓风”战斗机联合打击,损失坦克70辆,被迫撤退。
- 11月1日,集中仅剩的100辆坦克发动最后反击,在泰尔阿尔-阿恰基尔地区与英军第9装甲旅遭遇,双方展开混战,德军坦克损失过半(仅剩40辆),反击彻底失败。
(三)追击阶段:德意联军的溃败(11月2日—4日)
11月2日,蒙哥马利发起“超级charge”总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