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章 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春)战略误判与时间博弈,一战,二战风云,黄小峰,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德国选择突袭的核心依据
1. 西欧控制与兵力腾挪
-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德国基本控制西欧大陆,可将西线主力(约300万兵力)调往东线,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德军投入巴巴罗萨计划约550万兵力,苏军西部军区约290万)。
2. 对苏联军事现状的误判
- 德国情报机构(阿勃维尔)错误评估:认为苏军因“大清洗”(1937-1938年)导致指挥体系瘫痪,新型武器(如t-34坦克、米格-3战斗机)尚未批量列装,机械化部队组建滞后。
- 希特勒坚信“苏联体制腐朽”,判断苏军可在6周内崩溃,赶在1941年冬季前结束战争。
3. 资源与气候的时间压力
- 德国急需苏联的高加索石油(1940年德国进口石油中90%依赖罗马尼亚,但其产量有限),认为控制苏联油田可解决能源危机。
- 误判苏联秋季泥泞期(“ rasputitsa”)和冬季严寒的影响:计划在1941年10月前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避免重蹈拿破仑1812年的覆辙(但实际进攻因巴尔干战役延误,冬季提前到来)。
二、苏联的战备状态与隐患
1. 军事现代化的未完成性
- 1939-1941年,苏联虽加速扩军(陆军从1940年的190万增至1941年的537万),但存在致命缺陷:
- 新型装备(如t-34坦克仅生产1225辆,Kb重型坦克185辆)集中于少数精锐部队,多数部队仍使用老旧装备。
- 军队改编混乱:1940年斯大林下令将50个师扩编为机械化军,但缺乏足够军官、后勤补给和协同训练,部队战斗力反而下降。
2. 战略部署的致命漏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