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温暖的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8章 玉米丰收时,车队的出村困境,旮旯村旮旯事,家是温暖的岸,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轰鸣声由远而近,三辆银灰色拖拉机卷起一路尘烟,在赵远山四人面前稳稳停住,只是铁门‘’吱呀‘’弹开,孙东利落的跳了下来,迷彩服上沾着细碎的草屑,脸上却挂着精神抖擞的笑:‘’赵叔,今天来收您和李刚舅家的玉米!‘’
赵远山眉头拧成疙瘩,田垄里还裹着青纱的玉米棒直摇头:‘’小孙,这玉米杆都没全黄呢,现在掰下来不是糟蹋粮食?‘’身旁的李刚也跟着说:‘’是啊,这玉米生长期是短,可也得月底才能收啊!‘’
孙东摘下帽子扇子风,眼里闪过狡点的光:‘’赵叔,咱们种的可是黏玉米!‘’随手掰下一个玉米棒,‘’咔‘’的折断露出乳白的玉米粒,‘’您看这灌浆的饱满度,现在上锅蒸,就是城里人抢着买的‘’烀苞米‘’!他越说越兴奋,指着车斗上坐的几十个西沟村村民,这些乡亲们都是阳哥派来帮你们收玉米的,昨日,这粘玉米刚摆上大连超市的货架,市民们就争先恐后的前去购买。不一会儿,货架上的黏玉米就被市民买空。
赵远山粗糙的手掌猛然一拍脑门,‘’怪不得!我这茬玉米咋熟的这么快?‘’旁边李刚也乐了,‘’敢情咱们种的是金疙瘩!‘’
孙东转身面朝车头,双手拢在嘴边大声喊道:‘’乡亲们!这块地就是赵叔家的地!大伙手脚麻利些,抓紧收玉米!大连超市的冷链车晌午头就到,咱们得赶在太阳落山之前把玉米收完。‘’孙东的话音刚落,车厢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应答声。几年轻小伙率先踩着车斗边缘翻身而下,落地时带起一片飞扬的尘土,经验丰富的村民们则不慌不忙地背起竹篓,操起镰刀,利落的从车上跳下。转眼间,几十个村民冲进田里,田垄里到处都是都是忙碌的身影,镰刀割肝的沙沙声,掰玉米的咔咔声,与人们相互鼓励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热烈的丰收序曲。
李玉杰望着田垄间穿梭忙碌的身影,眼角泛起泪光,一把攥住赵远山布满老茧的手,‘’老头子,咱得去小卖部买几斤猪肉和粉条,说啥也得让乡亲们吃顿热乎饭!‘’赵远山重重点头,烟袋杆在掌心敲的梆响:‘’对!就算是杨阳派来的人,咱也不能亏了这份情义!‘’
李刚喉节滚动,忘了妻子宋秋声音发颤,‘’你快跟着姐去买菜,多买些鸡蛋和肉!‘’正说着,孙东从驾驶室探出身,晃了晃手中的方便面和火腿肠:‘’赵叔赵婶儿放心!火腿肠、方便面、面包备的足足的,热水就麻烦您给烧两壶。‘’
孙东跳下车,突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竖起三根手指:‘’刚舅,您家这黏玉米,阳哥说按三千块钱一亩地结算!‘’李刚的烟啪的掉在地上,干裂的嘴唇哆嗦着:‘’多少?再说一遍!‘’孙东咧嘴笑开:‘’三个!实打实的现金!‘’
赵远山手里的烟袋锅子当啷落地,浑浊的眼睛瞬间睁大。李刚踉跄着扶住拖拉机,粗糙的手掌狠狠地掐向自己大腿,钻心的疼痛告诉他,这不是梦!三十多亩地,十多万块钱!这数字在脑海里炸开的瞬间,但仿佛看见自家破旧的青砖房,正变成亮堂堂的二层小楼。
‘’东山首富!这下咱可要当东山首富了这!李刚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宋秋握着姐姐李玉洁的手正要回家烧水,听见丈夫那癫狂的笑声,她三步并作两步冲回来,沾着草屑的围裙还在轻轻晃动,‘’咋啦?啥事把你乐成这样??‘’
李刚一把抓住妻子的手,掌心的汗把她手腕烫得发烫:‘’小秋,杨阳给咱的玉米按三千块钱一亩算!三十多亩地,十多万呐呐!‘’宋秋的膝盖突然发软,扶着拖拉机才勉强站稳。她盯着丈夫涨红的脸,又看看远处成片的玉米地,像是要把这个数字刻进眼里。
‘’十多万!‘’她喃喃重复着,声音突然发颤。手指捏着衣角,仿佛还在确认,这是不是幻觉。记忆里女儿想买一个新书包却默默放下的眼神,儿子总说再穿一年的破旧球鞋,还有丈夫药罐里永远不断的苦汤药,突然都化作虚影消散在风里。
她猛地抓住李刚的胳膊,眼里迸出亮晶晶的光:‘’咱先给娃们换套新衣裳!再把西屋漏雨的屋顶修了!说着说着,声音突然哽咽,‘’等攒够钱,咱也能在镇上买套房子,让娃去城里上学。‘’
田埂上的风裹着玉米清香掠过,宋秋望着正在掰玉米的乡亲们,恍惚看见自家小院支起的遮阳棚,葡萄架下摆着崭新的藤椅。等到来年开春,她要在院子里种满月季,就像年轻时在娘家那院里看到的那样,原来那些想都不敢想的盼头,真的能照进现实。
赵远山望着远处金灿灿的玉米地,眼眶发热。这个干儿子,不仅让两家的日子翻了天,更是让他这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头一回挺直腰板,把腰杆子硬过了财大气粗的杨氏家族。
中午的阳光炙烤着东山村的土地,几辆印着‘’大连生鲜‘’字样的冷链车发出低沉的轰鸣,缓缓驶进东山村。引擎声像是一声特殊的号角,引得村民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出家门一探究竟。众人循着声音来到赵远山的田间,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瞪大了眼睛,西沟村的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往冷链车上装运玉米。金黄的玉米堆成小山,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人群中,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挤到赵远山跟前,满脸好奇地问道:‘’远山,你家这是种的啥玉米种子?咋还来了这么大阵仗的车来装玉米呢?‘’赵远山嘴角高高扬起,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说道:‘’张老哥,我家种的是黏玉米,这是省城农科院新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用锅一蒸,就是城里卖的老火的烀苞米。‘’
还没等赵远山把话说完,一旁的李刚就迫不及待的接过话茬:‘’张老哥,我这干外甥杨阳给我们每亩玉米三千块钱呢!我这三十多亩地,一下子就卖了十多万元!‘’‘’啥,三千一亩地!张成老人惊得瞪大了眼睛,拐杖都差点没拿住,‘’那,那你们哥俩可发大财了!‘’赵远山连忙点头,感慨道:‘’是啊,多亏了我这干儿子杨阳,他们西沟村今年种了两千多亩粘玉米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