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开京风雨欲来时 君臣激辩国策路
研墨的中年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1章 开京风雨欲来时 君臣激辩国策路,大宋:上皇逼朕投降?朕才是真龙,研墨的中年人,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高丽,王氏王朝,立国已逾二百载。
其国东临大海,西接辽东,北风常年自白山黑水之间呼啸而至,带来无尽的寒意与警惕。都城开京,又名松都,宫阙仿唐宋之制,街道纵横,商贾往来,市井之间,汉话与高丽语交织,佛寺与殿阁并立,于这半岛之上,倒也自成一番繁华气象。
然这繁华之下,却掩藏着深刻的屈辱与撕裂。
就在一年前,权臣李资谦为一己之私,力主降金,逼迫年轻的国王王楷向那新兴的女真国度上表称臣。自此,高丽君主再非天子,而成了金人的藩属。这桩国耻,如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每一个高丽人的心中,也将整个朝堂,撕裂为势不两立的两派。
一派,以开京士大夫为首,奉行“事大主义”。他们以出使大宋的正使金富轼为领袖,认为高丽国小力弱,当务之急是忍辱负重,与强邻虚与委蛇,以待天时。
另一派,则以西京(今平壤)官员为核心,以当朝知奏事郑知常为首,主张“称帝建元,金国征伐”。他们日夜梦想着恢复昔日高句丽的荣光,将向金称臣视为毕生之耻,时刻准备着北伐雪耻。
两派日夜攻诤,朝堂之上,唾沫与怒骂齐飞;君主王楷,则如坐针毡,在强邻的威压与臣子的争吵中,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王国。
这一日,靖康二年二月初七,开京,宣政殿。
早朝的钟声刚刚响过,殿内的气氛便已剑拔弩张。
“主上殿下!”知奏事郑知常手持笏板,慨然出班,声音清越而激昂,“臣,有本奏!”
御座之上,年方十八的高丽国王王楷,身着赭黄色常服,头戴通天冠,清秀的面庞上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他抬了抬眼皮,淡淡道:“郑卿,讲。”
“臣闻,南朝大宋,自新君赵桓登基以来,内平叛逆,外逐强虏!先于汴京城下大破金国东路军,阵斩贼酋完颜宗望;后又于怀州聚歼金国西路军,伪帅粘罕仅以身免!更有甚者,月前,宋帝御驾亲征,一战而灭西夏,拓土千里,国威大振!”郑知常越说越是激动,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反观我高丽!”他话锋一转,痛心疾首地指着北方,“昔日我大高句丽,何等强盛!如今却要向那蛮夷女真俯首称臣,岁岁纳贡,年年请安!此乃何等奇耻大辱!如今金人已是日薄西山,南朝大宋如日中天,正是我高丽摆脱屈辱、重振雄风的天赐良机啊!主上殿下!”
他猛地跪倒在地,高声道:“臣恳请主上,即刻下旨,废除与金国的臣属之约,整顿三军,联络大宋,共讨金贼!光复我高句丽旧日之疆土,便在此时啊!”
“臣附议!”“臣附议!”郑知常身后,十数名西京派官员齐齐跪倒,声势浩大。
“一派胡言!”
另一侧,以门下侍郎崔忠献为首的开京派官员中,一名官员立刻出班反驳。
“郑知奏事!”崔忠献冷哼一声,“你所言之事,不过是道听途说!我朝使臣金富轼大人尚在南朝,未有确切国书传回。你仅凭一些商贾贩夫的零星传闻,便敢在此蛊惑君上,妄议国策,是何居心?!”
郑知常起身怒视着他:“崔侍郎!南朝大捷,西夏亡国之事,早已传遍辽东,岂是空穴来风?你等安于现状,甘为金人走狗,才是置我高丽国格于不顾!”
“你……”崔忠献险些被气得说不出话来,“强词夺理!金国虽新败,然其百战精锐尚在,兀术、宗翰皆是当世名将!我高丽国小民弱,若轻启战端,招致金人铁骑入境,届时生灵涂炭,国破家亡,你郑知常担得起这个罪责吗?!”
“为国雪耻,纵万死亦不悔!”
“匹夫之勇,徒害国家!”
“尔等懦夫,只知屈膝!”
“尔等狂悖,欲将社稷引向深渊!”
两派官员在殿上吵作一团,唾沫横飞,几乎要扭打起来。
“够了!”
御座上的王楷终于忍无可忍,猛地一拍龙床扶手。
大殿之内,瞬间鸦雀无声。
王楷看着下方争得面红耳赤的臣子,只觉得一阵心烦意乱。他何尝不想摆脱金人的控制?何尝不羡慕那位只比自己年长几岁的南朝皇帝,能有如此盖世武功?
可高丽不是大宋。他没有百万大军,没有“雷火神器”,更没有一个能让他毫无顾忌、放手施为的稳固朝堂。他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这个小国的生死存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