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汉元帝:刘奭
C龙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章 汉元帝:刘奭,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C龙山,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汉元帝刘奭:儒治之君的盛世挽歌
公元前74年,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一位流落民间的皇孙刘询,因巫蛊之祸,在襁褓中就失去了亲人,在民间艰难成长。命运却在这一年对他露出了微笑,汉昭帝驾崩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刘询被霍光等大臣迎立为帝,是为汉宣帝。就在刘询即位不久,他与结发妻子许平君的爱情结晶诞生了,这个孩子就是刘奭。刘奭的诞生,给这个历经苦难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喜悦 ,他在父母的疼爱中,度过了最初的美好时光。
然而,宫廷的斗争总是残酷无情。本始三年(前71年),刘奭还不到三岁,他的母亲许平君就遭权臣霍光之妻霍显毒杀。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如同一道晴天霹雳,彻底改变了刘奭的命运。年幼的他,还不明白母亲为何突然离去,只记得周围人悲伤的神情和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与迷茫 。失去母亲的刘奭,在父亲的关爱下逐渐成长,可母亲离世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使他性格中多了几分敏感与优柔 。
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宣帝立为太子。宣帝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为他聘请了名儒萧望之、周堪等为太子太傅,悉心教导他儒家经典与治国之道。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刘奭对儒家“仁政”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沉醉于儒家经典中描绘的理想世界,心中充满了对仁政的向往 。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奭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愈发坚定,这与宣帝“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针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有一次,刘奭看到宣帝用法严苛,便忍不住进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听后,脸色一沉,严厉地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说罢,宣帝还长叹一声:“乱我家者,太子也!” 从那以后,宣帝对刘奭逐渐疏远,转而喜爱多才多艺、聪慧过人的淮阳王刘钦,甚至一度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
刘奭的储君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与父亲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他还经历了许多挫折与磨难。霍光死后,霍家因谋反被诛,刘奭亲眼目睹了外戚专权的危害,这让他对权臣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他试图向宣帝建言废除“连坐”制度,认为这一制度过于严苛,会牵连无辜,但遭到了宣帝的拒绝,这让他郁郁寡欢,也显露出他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割裂 。
少年时期,刘奭还遭遇了一次沉重的情感打击。他宠幸的司马良娣生病去世,临终前,司马良娣悲伤地对他说:“我的死并非寿数已尽,而是其他那些良娣、良人们嫉妒我,轮番诅咒的结果啊!” 司马良娣的这番话,让刘奭悲愤交加,他从此对其他姬妾充满了仇视,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为了帮助儿子从痛苦中解脱,宣帝命令王皇后挑选几个出身良家、年轻貌美的宫女去服侍皇太子 。王皇后挑选了王政君等五人,在刘奭拜见宣帝时,让人悄悄地问他:“这几个宫女怎么样?” 刘奭当时还沉浸在失去司马良娣的悲痛中,对这些宫女并不在意,只是随意地回答:“其中有一个还可以。” 当时王政君离刘奭最近,又穿着与众不同的绛色边缘的掖衣,负责传话的人便以为他看中的是王政君,王皇后立即令人将王政君送进太子宫,王政君就这样成为了太子妃 。不久之后,王政君生下儿子刘骜,这就是后来的汉成帝 。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驾崩,27岁的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初登皇位的刘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他决心大展宏图,将自己心中的儒家理想付诸实践 。宣帝为元帝安排了“三驾马车”辅佐朝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孙,为外戚重臣,深得宣帝信任 ;萧望之、周堪则是当时名儒,也是元帝的老师 。元帝对两位老师十分敬重,经常召见他们,一起探讨治国方略 。
萧望之等人都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他们向元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推行仁政,减轻刑罚,崇尚节俭,选拔贤能 。元帝对这些建议深以为然,他重用名儒,将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经学之士任命为宰相 ,并多次颁诏要求举荐“茂材异等直言极谏之士”“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以充实官僚队伍 。他还将昭、宣帝时期仅数百人的博士弟子,扩大到千人规模,并在各郡设置教授《五经》的官职 。在元帝的大力推动下,读经做官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儒家思想开始全面渗透到政治的各个方面 。
然而,元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儒臣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以史高为首的外戚势力感到了威胁,他们与宦官弘恭、石显等人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反对改革的势力 。石显为人狡黠奸诈,善于揣摩元帝的心思,深得元帝的信任 。他利用元帝对宦官没有家室、不结外党的信任,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
萧望之忧虑宦官专权会危害国家,向元帝进谏说:“中书政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 元帝虽然觉得萧望之的话有道理,但刚即位不久,不敢轻易做出调整,此事便议论久而不决 。石显等人因此对萧望之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
不久之后,石显等人趁萧望之休假,向元帝上奏萧望之等人谋划罢黜车骑将军史高,离间元帝与许、史两族外戚 。元帝不明就里,让弘恭去调查 。萧望之面对弘恭的询问,坦然答道:“弹劾外戚只是匡正朝纲,不是阴谋。” 然而,弘恭、石显却向元帝歪曲事实,上报说萧望之攻击朝中大臣,企图独揽大权,并建议“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不明白“召致廷尉”就是下狱的意思,稀里糊涂地批准了 。
后来元帝发现萧望之被下狱,才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了,他怪责弘恭、石显,两人叩头谢罪后,元帝竟然心软作罢 。元帝本想释放萧望之并复职,石显等却串通史高从中作梗,致使萧望之虽被释放,但革职为民 。数月之后,元帝思念萧望之,再次下诏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并准备起用他为丞相 。萧望之的儿子萧汲听说元帝要起用父亲,就上书为父亲之前入狱鸣冤 。弘恭、石显趁机在元帝面前竭力诋毁萧望之,说他不服之前的惩罚,是将过错归结到皇帝身上,让元帝下达拘捕令 。萧望之性情刚直,无法忍受再次入狱的羞辱,在家饮鸩自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