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章 渭水离别,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渭水之畔,兄弟几人下马攀谈许久,依依惜别。</p>
“七郎果决而有力量。但凡事量力而行,不可焦躁,有事可写信告诉父兄。”</p>
李霅拍着李瑄的肩膀。</p>
“大兄。”</p>
李瑄紧紧握住李霅的手。</p>
长兄如父,李适之在当刑部尚书前一直不在长安,李霅对他最照顾。</p>
“长安的多少别离,都在这渭桥之上。”</p>
李适之在一旁感慨。</p>
“昨夜孩儿的建议,父亲要好好想想。”</p>
李瑄不想说这些,而是又提醒李适之一句。</p>
昨晚李瑄与李适之促膝长谈到半夜。主要是整饬兵部,以防李林甫抓住把柄。</p>
只要李适之将兵部抓牢固,以李隆基现在对李适之的信任,即便李林甫动用“罗钳吉网”,也不可能“攻陷”兵部。</p>
甚至李适之可以反告污蔑,够李林甫喝一壶。</p>
前世李适之因兵部官吏贪污罢相,那时候,李适之已经不被李隆基信任,他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p>
“为父知道要怎么做了,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会与心腹幕僚讨论,防止是老匹夫的阴谋。”李适之微微点头,又道:“将为父写的书信,交给王忠嗣,他会照顾七郎。那丰安军使陈回光或许等不到你去,就会被调回长安。”</p>
“孩儿明白。”</p>
王忠嗣刚正不阿,治军严谨,李瑄估计李适之的亲笔信不一定有用。</p>
李瑄也不打算交给王忠嗣。</p>
“东晋时司马道子因为经常酗酒,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众叛亲离,父亲还是要节制一些。”</p>
重新上马后,李瑄向李适之提醒。</p>
主要是李适之太能喝酒了,几乎无酒不欢。</p>
特别是不上朝的时候,喝得酩酊大醉。李瑄担心这一点被有心人利用。</p>
“为父以后会少饮美酒!”</p>
李适之随口一说,但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p>
唐人谁会不爱酒呢?</p>
更何况是饮中八仙。</p>
“大兄、三兄、四兄、五兄告辞,父亲注意身体。”</p>
最后向李适之和兄长们行一礼,李瑄骑马上渭桥。</p>
此时,渭水桥上,行人和过往商人不少。</p>
他们都知道,这是长安权贵,送行亲子,不敢靠近冒犯。</p>
李瑄在渭水桥中央,勒马侧身,大声向李适之吟唱:</p>
“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建功勋誓不还。</p>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p>
通俗易懂的小诗,却感人肺腑。</p>
声音传得很远,岸边的李适之听得一清二楚。</p>
“七郎!”</p>
李适之听到李瑄为他吟唱的诗,万般不舍,想要叫停李瑄。</p>
但李瑄已经驰马过渭水桥,扬尘愈远。</p>
罗兴的马上挂两弓,背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后。</p>
一句“人生无处不青山”,触动李适之心弦,让他捂住眼睛。</p>
他是堂堂宰相,怎么能在众目睽睽下流泪呢。</p>
李霅和李季卿赶忙上前安抚李适之。</p>
想到李瑄的年纪,他们心中也难过起来,李瑄这段是时间的表现,让他们忘记,李瑄才十六而已!</p>
看李适之和李霅、李季卿等父子相拥,泣不成声,路过的行人,闻者落泪。</p>
这首诗传开后,对长安的青年影响巨大。</p>
引起一时的从军热潮。</p>
即便战死,又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国家到处都是秀丽壮阔的山河。</p>
李隆基读后,都夸赞李瑄“忠贞果毅”,期望“建立功勋”。</p>
……</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