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第115章
火逸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15.第115章,~紧~粗骚媳引勾公日本,火逸仙,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15.
林小风面色凝重起来:“臣之所以命名为电话,意在彰显穿越者的荣耀,望历史铭记,林小风将成为电话这一伟大发明的鼻祖。将来子孙后代如有困难,仅凭电话鼻祖这一名号也可保衣食无忧。殿下如今或许未能预见其深远影响。”说着,他从袖口中取出一张写满了字迹与草图的炭笔稿纸,上面详尽阐述了电话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式,甚至还绘制了一幅简易拨盘电话示意图。</p>
李德贤接过那张图纸,对照实物看着上面纷繁复杂的图案以及两个杯子之间的绳索连线,愈发感到迷惑,但他没有继续追问,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将图纸收好,答应道:“好吧,我会记住的。”随后提及灾民生活的艰辛问题:“最近灾民们的饮食条件恶劣,劳动强度极大,鸡鸣破晓就开始劳作直至深夜方休,长久下去恐有意外发生,是否应当召集商人们要求他们增加灾民的休息时间?”</p>
林小风闻听此言,脸色骤变,意识到自己对商人们苛待灾民之事疏忽已久,亟需调整策略。“此事我已留意许久,今日务必集结所有商人,勒令他们改善工人待遇,严格执行上下工时间,每七日至少保证一天的休息日。”他又请求李德贤代为了解工人的真实诉求,李德贤嘟囔着:“每七天才休息一天,比我们这些跑腿的记者还要‘奢侈’,他们还有垫子睡、有女子陪伴、有鸡蛋汤喝。”虽然嘴上抱怨,但他还是准备离去处理事务。</p>
林小风急忙留住李德贤:“殿下请稍留片刻,尚有一些未决之事需要商议。现下诸多工程均已启动,急需派遣记者前往其他两府宣传长江模式,倘若只有我们长江府救灾成效显著,一旦消息传开,其他两府的灾民必定纷纷涌入,长江之地狭小,恐怕难以承受更多流民涌入的压力。故此,请殿下安排记者传播这一治理方案。”李德贤点头同意,承诺尽快办理相关事宜。</p>
·························································</p>
城郭之外,工地如烈火烹油般热闹非凡,林小风大人果断开恩,将大片荒芜之地划拨出来,着手建造起了一排排宿舍,为的是妥善安顿那些因灾祸流离失所的百姓。这些建筑群被划分成了祥和家园、明日嘉园与文明小区三个区域,这三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名字,无不是林小风大人的深思熟虑之作,寓含着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怀。</p>
城墙之外,那座风雨不倒的施粥棚依旧挺立,众多尚未得安置的灾黎们在此聚集,其中便有一位名叫王老六的老者,他是爱国教的虔诚信徒,年逾半百,黝黑的脸庞如同岁月雕刻的地图,瘦削的身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显得更为单薄。林小风大人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之后,次日教会解散,教主许下了让信众走向美好生活的誓言。而林大人言出必行,以雷霆手段荡涤贪腐,自此以后,粥棚中的稀粥日渐浓稠,并且增添了营养丰富的黄糜,香气四溢,引人垂涎。随着官府一声令下,在城外开始招募大量民工,一场浩大的建筑热潮随之掀起。无数熟悉的面孔换上了崭新的衣裳,他们满面春风地步入新建的木屋,而王老六身上的破旧裤子却已破烂不堪,薄到几乎能透过阳光,七八年来未曾添置新衣,相比之下更显凄凉。</p>
如今,王老六的心中犹如波涛翻滚,因为他被列入了,财富的好运似乎已在眼前。</p>
人群忙乱而有序地换上了印有吴家字号的新衣裤,尽管这些衣物上同样布满了各种商业广告,然而此刻工人并无暇顾及,只是沉浸在新衣带来的温暖与喜悦中。王老六换完衣服后,心头闪过一丝疑问,遂挺胸昂首大声问道:“老爷,我们做工究竟能赚到多少工钱呢?”张管家闻听此言,微微拧紧眉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回答:“初来乍到的一段时间是试用期,这段时间只提供每日两餐饱食,如果表现优秀能够被留用,那么,一边淡然回应:“去吧。”</p>
王景文匆匆赶至内阁,意外的是阁老们并无异议,皆默默点头表示同意。白永元关切问道:“近来陛下心情如何?”王景文撇了撇嘴,答道:“大致平稳。”当白永元追问太子行踪时,王景文微笑着透露:“殿下此刻并不在京师之内。”</p>
众阁老听罢,纷纷叹息摇头,暗自揣测太子很可能正与林小风同行。靖江帝此番南巡,或为了实地考察救灾情况,或为了寻觅太子下落,众人已然心照不宣。白永元试探性地问:“太子莫不是和林小风在一起?”王景文坦诚直言:“详情未知,但在京中除了林小风,还能有何人能让太子结伴同行?望白公日后加强对令甥的管束,切勿让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影响到太子。”白永元听后脸色大变,急忙辩解:“此事错综复杂,我并非他什么舅舅!”话音未落,王景文已转身离去,临走时回首一笑,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明白你的尴尬处境。”</p>
白永元被这句话说得气血上涌,一头撞到了桌子上,悲愤地说:“真是造孽啊!”李秋炎见状连忙起身劝慰。恢复平静的白永元转向陈曙光与李秋炎,神情严肃地质问道:“你们也是他的二舅、三舅,为何只提到我一人?”一番打趣之后,白永元神色转为庄重:“陛下一走至少要一个月,必须有人陪同前往。我见到林小风就心生厌恶,自然不会与他同路。”李秋炎忧虑地道:“陛下离京这么久,这样做真的妥当吗?”白永元摆手道:“不必过分担忧,目前国家大事稳定,没有重大危机出现,维护皇家颜面才是最为关键。万一这次救灾举措最终以失败告终,陛下该如何面对朝野上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秋炎决定随驾南下,而陈曙光则在一旁默不作声,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似乎另有打算。</p>
········································································</p>
皇帝南巡之举,其重大程度犹如春雷炸响于九天之上,而朝野上下对此心领神会,各部官员迅速行动起来,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经过数日紧锣密鼓的准备,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踏上了漫长的征程。在这支队伍中,不仅有肩负重任的重臣随行护驾,更有厂卫提前探路,细致入微的安排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审慎。然而,庞大的车马队伍终究拖慢了行程的速度,历经二十载春秋轮回,圣驾终于在岁月流转间抵达卢云府所辖之地。</p>
卢云府依傍长江而建,尽管靖江帝一行尚距城池一段距离,但知府张顺度与其僚属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早早得到消息后便带领众人出城恭候圣驾莅临。由于事发突然,张顺度和同僚皆是一脸紧张,气喘吁吁地跪倒在尘土之中,恭敬无比地齐声高呼:“微臣卢云知府张顺度与众同僚叩见陛下!”靖江帝面庞平静如湖水,声音沉稳有力,微微一挥手道:“平身吧。”</p>
一路走来,靖江帝目睹沿途灾民生活的艰辛困苦,那惨烈的画面在他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他步下龙辇,步伐稳健地走向人群,向张顺度询问:“此地离卢云城应该不远了吧?”张顺度心头一阵惊惶,暗自懊悔自己未能预先察觉陛下的微服私访计划,若非下属及时发现异常迹象,今日恐怕将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他小心翼翼地回答:“回禀陛下,此处离卢云城仅两盏茶的时间脚程。”</p>
靖江帝特意告诫随行人员务必低调行事,以免扰动百姓安宁,于是率众徐徐迈向卢云城方向,沿途他目光锐利地审视着四野的生活百态。期间,靖江帝关切地询问卢云府救灾工作的具体进展,张顺度不敢怠慢,连忙汇报:“启奏陛下,当前灾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进入卢云城内的灾民人数已经不再增长。为保障黎民百姓的基本生活,城内已设置了四十八个赈济粥棚,每日定时供应早晚两餐。粮仓方面,臣已调集精兵严密把守,对任何贪污挪用赈灾物资的行为,均严惩不贷,凡触犯禁令者,必将被斩首示众以警世人。此外,本府正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政策,部分银两已经拨付到位,用于修复府衙、规划道路及加固水坝等基础设施建设。”</p>
靖江帝听罢并未即刻发表意见,只是深邃的眼神凝视远方,仿佛要穿透眼前的现实,直抵世间疾苦与希望的深处。不知不觉间,他们来到了卢云城外的一座施粥棚前,那里人头攒动却又秩序井然。靖江帝的目光越过熙攘的人群,落在那一碗碗承载着生死存亡的粥饭上,他的内心波澜起伏,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推进民生改善,消除灾患,真正实现国泰民安。······················································</p>
靖江帝步入施粥棚,低头审视那一锅热气腾腾的粥品,只见粥体稠稀适中,他便拿起大勺轻轻拨弄,口中赞赏道:“这粥熬得火候恰恰好。”此般浓淡正适宜,足以让饥肠辘辘的百姓每日两餐勉强果腹。知府张顺度紧跟其后,满脸堆砌着谦卑与讨好的笑容,心中明镜一般,深知长江林小风斩杀荀浏之举是陛下为整肃吏治、震慑四方所使的一记重拳,故而众人在关乎民生的赈灾事务上断不敢有任何敷衍和欺瞒。</p>
靖江帝继而以勺探粥,不料勺中舀出几粒砂石,脸色瞬时阴沉如铁,厉声质问张顺度:“粥中为何会有这样的杂物?怎能容许将其混入供灾民食用?”张顺度闻讯面色苍白,急急忙忙趋前解释缘由:“万望陛下恕罪!此举实属迫不得已。”</p>
原来,在粮食供应捉襟见肘之际,卢云城不仅接纳了众多真正的受灾百姓,更有不少并未遭受灾害的居民前来蹭吃蹭喝,甚至有人尚未至食不果腹的地步。为了确保老弱妇孺能够优先获得充足的食物,卢云府不得不采取一种看似无情却实用的手段——在粥中掺杂少量砂石,使得那些并非急需救助的人因口感不适而不愿轻易进食,从而有效提高了食物分配的效率,切实保证了真正急需温饱的人们得以滋养生命。李秋炎等随行大臣听罢,虽面露微愕,但随后皆暗自点头,对卢云府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秩序、合理施粥表示钦佩。</p>
靖江帝在得知真相后,脸色稍有缓和,进一步追问这种独特方法的出处。张顺度惶恐之余,擦去额头上冒出的冷汗,坦诚相告:“此法源自长江地区,臣是从流离至此的难民那里了解到的。”尽管众人心中对林小风的狠辣手段颇有非议,但在解决眼前难题方面,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智谋过人之处。</p>
靖江帝话题一转,又开始关心起粮价问题。当听说随着长江解除粮食限价政策,外地粮商蜂拥而至卢云府采购粮食,由于货源大多来自长江流域,粮价已有所回落。然而,即便如此,张顺度仍在竭力调控市场,以防粮价陡升引发民怨沸腾乃至社会动荡。对此,靖江帝微微颌首,决定亲自深入民间进行实地考察。</p>
穿行于城区,沿途可见不少灾民已被妥善安置居住。靖江帝边走边详细询问“以工代赈”措施的具体成效,张顺度汇报说这种方法虽然暂时帮助了数百上千名灾民度过难关,但在数万亟待援助的庞大群体面前,显得力量单薄,犹如杯水车薪。他进而建议朝廷应积极动员民间资本,尤其是富商大户参与城市建设工程,以免官府财力有限,仅投入小额资金进行局部建设而收效甚微。然而,地方士绅虽答应出资赞助,多数只愿意投资修缮维护的小型工程,对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颇为吝啬。靖江帝听罢陷入沉思,深知不可强制要求民间付出,需谨慎行事,以免激起民愤。</p>
靖江帝再问及“长江模式”的其他创新举措时,张顺度透露长江府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修路筑坝交予商人承办,但他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这样做蕴含较大风险,并不轻易推荐仿效。诸位大臣亦纷纷表示赞同,强调涉及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责任重大,不能随意委任给商贾经营。</p>
一行人漫步街头巷尾,当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灾民聚集一处时,靖江帝停下脚步,亲自走上前去询问其中一位灾民的名字,并指示王景文暗中调查该灾民的生活状况。此时,张顺度提及最近有一位名叫悟无法师的僧侣在当地颇受豪绅敬仰,众人正筹措资金修建寺庙,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吸纳更多灾民参与劳动,既解决了寺庙建设所需人力,又能为灾民提供生计。靖江帝虽对佛门中人事并无过多亲近,但考虑到实际效果,还是默许了这一做法对于灾民安置工作可能带来的裨益。</p>
他们继续前行,来到了一片临时搭建的灾民栖息地。靖江帝主动接近一位神情紧张不安的灾民,面带温和微笑,询问对方是否来自城外,并亲切地问起了他的名字。他以此方式贴近民心,试图从细微处了解灾民的真实生活境况,以便更好地制定救荒之策。</p>
灾民姜老四眼见靖江帝面庞上的威严气息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与关怀,他那原本粗糙干裂的脸上挤出一丝拘谨而又真诚的微笑,声音中却满溢着惶恐不安:“草民姜老四,自城外荒地逃难至此。”言辞未了,突然瞥见一袭官服的张顺度正立在一旁,惊惧之下慌忙屈膝跪地,连连叩首道:“小人姜老四见过官老爷!”张顺度眸光中掠过一抹怜悯,语调和煦地安抚道:“不必如此多礼,快起来说话,我们只想了解你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姜老四在张顺度的宽慰下慢慢起身,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周围的其他灾民同样畏缩在巷角,个个心怀戒备,目光闪烁。</p>
靖江帝向姜老四询问起他在卢云府内的生活境况,姜老四紧张得言语磕绊:“生……生活嘛,还能过得去,嗯,勉强糊口,还算凑合。”靖江帝瞧见他的局促模样,眉宇间闪过一丝无奈,温和地安慰他无需过于紧张,随意讲述即可。此时,一直随侍在侧的王景文听闻呼唤,立刻上前,手中捧着各式精致可口的小点心分发给巷中的每一位灾民。这突如其来的温暖举动犹如春风化雪,逐渐消融了灾民们内心的警惕与防备。姜老四也在众人的劝慰下渐渐平复下来,坦诚地道出了实情:“草民所言句句属实,虽然每日靠施粥和野果维持,但至少尚未沦落到饿殍街头的地步,而且城里的人并未将我们赶走,只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能遮风挡雨。不过官府已经许诺会尽快修缮房屋,等到了寒冬腊月,我们就能够住进新家。”张顺度赞同地点点头,证实了这一承诺的真实性。</p>
不一会儿,姜老四又提起自己曾听说长江地区已为灾民妥善安排了住所,准备前去投奔。张顺度听到此言,脸色瞬时泛起了微妙的变化。靖江帝则以温润的笑容安抚众人:“大家安心等待,朝廷定会让你们拥有安定富庶的生活。”听到这番话语,灾民们感激涕零,纷纷跪地叩谢皇恩浩荡。靖江帝目睹这一切,内心深受触动,随后便离开了现场。张顺度紧随其后,暗自庆幸:幸亏荀浏已不在世,否则今日若是因灾民安置问题引起陛下不满,他恐怕也难以逃脱责罚。</p>
靖江帝对张顺度的工作表示高度赞赏:“你的应对措施做得恰到好处,朕对此非常满意。务必确保在气温转寒之前完成所有灾民的住房建设,并且要迅速推动以工代赈政策的实施。”面对眼前的场景,靖江帝不禁感慨万分,能在如此严峻的大规模灾荒面前做到这样的周密安置,实属不易。群臣亦纷纷表示认同,尽管卢云府的救助行动相较于长江地区的举措略显滞后,但在整体治理上仍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佳绩。</p>
靖江帝耗费半日时间详细巡视,没有发现任何重大疏漏,最后对张顺度报以满意的微笑并加以嘉奖:“你这次的表现堪称典范!妥善安置了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朝廷定有重赏。明日我将亲自前往长江,实地考察那个备受赞誉的‘长江模式’。你也随我一同出发。”张顺度听罢,喜出望外,连忙谦恭答谢不敢贪功。此刻,君臣二人及周围诸人皆沉浸在一片欢愉气氛之中,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憧憬。</p>
····································································</p>
城内另一隅,杨白溪等一众新闻采编人员纷至沓来,他们穿梭于市井的喧嚣之中,深入民间巷陌,试图揭开“长江模式”的神秘面纱。突然间,一名同僚喘着粗气、汗流浃背地疾奔而归,大声疾呼:“大事不好了!”闻此言,杨白溪脸色瞬时一变,但很快恢复了镇定,稳住众人的情绪:“诸位不必惊慌,慢慢道来,到底发生了何等紧急之事?”“龙辇出现在城外!”这一消息犹如平地一声雷,在记者们中间炸开了锅,所有人在震惊中沉默无语。杨白溪心如明镜,若城外有龙辇出现,那必然是圣驾亲临云卢府,再往南行进,便是举世瞩目的长江地区。</p>
“立即派人骑快马回报,务必通知林大人!”转眼间,在报社简陋却充满活力的公房之内,这群疲惫不堪的新闻工作者将此事详尽汇报给了林小风。林小风听罢,并未显现出丝毫波澜,悠然自得地品了一口茶,随后淡然问道:“这么说来,陛下的銮驾可能近日就会抵达这里?”</p>
杨白溪面容略显憔悴,思索片刻后回答:“具体情况尚不明朗,我们只是推测陛下有可能亲自前来巡查。”</p>
林小风放下手中温润的茶杯,满意地点点头,对大家赞许道:“你们做得很好,回京之后每人将获得半天带薪休假。”尽管众人内心对此奖赏略感遗憾,觉得奖赏似乎有些单薄,林小风察言观色,微微皱眉沉思:看样子员工们的期待值越来越高了!于是他正色宣布:“我已铭记在心,待到将来升迁加薪之时,你们必将优先考虑,作为报社的中坚力量,你们的表现必会赢得优厚评价!现在,就先谢恩吧!”众人吃过些饼食补充体力后,精神焕发,各自散去继续忙碌的工作。</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