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手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3章 柯黯然自荐,军官(巨肉高H),码字手痛,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夏圣上看向贾源长,“是何歪理邪说?”贾源长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份《墨者报》。</p></p>
大太监上呈到御座之上,大夏圣上也像是’还要大。</p></p>
大夏圣上抬头,看向跪着的文武百官,“都起来吧,巧了,朕昨天得到一份密奏,说的事情与此有关,今天刚好拿出来议一议。”</p></p>
说罢,大夏圣上拿出一本奏折,递给旁边的掌印大太监薛明浩,让薛明浩读出来。</p></p>
“论报纸弊端疏。”</p></p>
薛明浩读了一个开头,起身的文武百官们面面相觑。</p></p>
谁上奏的《论报纸弊端疏》?百官们都知道在这次报纸兴办的过程中,周铁衣获取了最大的利益,其次是大夏圣上,但诸子百家其实也跟着受益,唯一出现亏损的是儒家。</p></p>
但今天儒家才用《醒世报》做文章,显然他们也反应过来报纸的另外一种用法了,他们这个时候提《论报纸弊端疏》?就在百官们疑惑的时候,他们也一心二用听完了整篇奏折。</p></p>
奏折的内容很详实,用白话文写的!大家瞬间将目标锁定在周铁戈身上,是周铁戈听从了周铁衣的命令,所以代写了这篇文章?</p></p>
因为想要越过三司上密奏,只有通过几个有限的职位,其中一个就是‘御书房行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恩宠性质的职位,就有上密奏的权力!</p></p>
而后他们开始审视文章内容。</p></p>
内容上这篇文章秉公而言,从百家兴办报纸,导致报纸数量激增,可能会导致每日印刷的报纸数量远远多于百姓能够购买的量,从而导致资源浪费。</p></p>
而后又谈到报纸上的内容如果不加以审核,容易被神孽利用,其中还专门举了‘瞌睡虫案’。</p></p>
最后就是百家可能使用报纸,成为互相攻击政敌的手段,最终反而忽视了报纸教化百姓的作用。</p></p>
所以建议朝廷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就像是内务府以前管理邸报一样,管理审批天下报纸。</p></p>
等这篇文章读完,百官们静默不语。</p></p>
大夏圣上再次点出一个刚刚站立着的人的名字,“梅俊苍,你上奏的这篇文章,你怎么看贾源长说你老师周铁衣《论财货》是妖言惑众之事?”</p></p>
梅俊苍在百官略显惊讶地目光中走了出来,拱手道,“吾师言论尚欠妥当,贾主事言论过于偏激,此乃报纸弊端,若放任此弊端,可以预见,若诸子百家皆自办报纸,不受约束,为祸根矣。”</p></p>
人都没错,是报纸错了!</p></p>
反正报纸又不会说话,不会狡辩。</p></p>
不过百官们更多的是考虑这其中的深意,梅俊苍这篇奏折目的很复杂啊,大家竟然一时间判断不了这是在帮周铁衣,还是在夺周铁衣留下的根基。</p></p>
大夏圣上微微颔首,看向百官,“你们来议一议,这报纸的弊端吧?”</p></p>
三司微微抬头,看向旒冕珠帘后大夏圣上,想要知道大夏圣上真正的想法。</p></p>
为什么轻轻放下?儒家官员们看向董行书,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追咬。</p></p>
司律青空规这个时候在心里一叹,就当还了那小子的人情,他越众而出,开口道,“国无法不行,这报纸是新兴事物,以前无法可依,臣请立‘报纸法’,以审查,考核,约束报纸一事。”</p></p>
百官们脸色微变,特别是农家,阴阳家等有实力,正准备好自己家报纸的诸家,青空规这句话一出,不就是他们以后诸家的报纸都要归法家管吗?那他们以后还办什么报纸,只等着法家的《法治报》不就行了吗?</p></p>
于是农部尚书难得地出列开口道,“司律此言极是,臣建议不仅要立‘报纸法’,朝廷也应该设立一个‘报纸司’,用以审查,考核,约束报纸。”</p></p>
法家要立法条,而且有理有据,其他诸家都没有理由反对,但是立法条是法家的工作,执行法条的可不一定是法家的人啊。</p></p>
所以农部尚书干脆就按照梅俊苍奏疏里面的建议,再立一个部门,用来管理天下的报纸,但是这个部门的人却不一定要是你法家的人了。</p></p>
农部尚书这么一说,其余百家稍微思考了一下,也无奈地点头称是,这又是一轮新的权力斗争,他们其余的小家恐怕很难真正掌握话语权,只能够抱团取暖,不至于让自己没有一点话语权。</p></p>
很快朝会上就达成了一致,应该设立一个报纸司,然后再立报纸法。</p></p>
大夏圣上道,“既然诸位爱卿同意设立报纸司,那何人该司掌此司?”</p></p>
</p>
百官们又经过一阵长考,他们目光在大夏圣上和梅俊苍之间逡巡,按理来说,这建议成立部门的人一般都会在新的部门中获得权力。</p></p>
而梅俊苍之前就管着《天京报》,现在管着《法治报》,又是儒家圣贤的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俊苍天生就最适合管理报纸司。</p></p>
但就在百官们都长考的时候,百官末尾,金銮殿外觐见的官员中有一人出列,“臣柯黯然自荐。”</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