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涩居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0章 征招,大宋河山,品涩居士,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从童贯登门宣旨一事来看,此人飞黄腾达怕是指日可待了。
倒是皇帝召见这件事信息量有点大。王棣从苏轼口中得晓皇帝对自己很是“另眼相看”。大概是满朝文武尽是中老年,独独他王棣与皇帝年龄仿佛,天生便有亲近感。再者,王棣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称得上是文武双全,恰恰迎合了身在深宫的少年皇帝建功立业的梦想。殿试时便是皇帝乾纲独断,点了王棣为状元。
此次召见乃是皇帝私人行为,算是非正式见面,并无圣旨颁发。
宋朝的诏敕虽说以君主的名义颁发,但绝非皇帝叫一声“拟旨”便可立即口授一道圣旨,而是需要走复杂的程序。一般来说,事关重大的决策,君主与宰相要先当面议定,基于此形成的诏命,叫做“画黄”(因为文书例用黄纸书写);对一般事务的处理,宰相与君主通过文书往来交换意见就可以了,基于此形成的诏命,叫做“录黄”;涉及军政的诏命由枢密院执行,事关重大者叫做“录白”(文书用白纸书写);非重大者叫做“画旨”。不管是画黄、录黄,还是录白、画旨,其草拟与审议的程序都是一样的。
君主与宰相商议后形成的旨意,叫“词头”。“词头”本身并不是诏命,而是起草诏命的依据。负责起草诏命的人,是翰林学士或中书舍人(元丰改制前为知制诰),一般来说,重大、机密的诏命由翰林学士起草,一般性的诏命由中书舍人起草。翰林学士或中书舍人如果认为“词头”不当,可以退回给皇帝,拒绝草制,这是“封还词头”。
翰林学士或中书舍人若无异议,或不敢有异议,则根据“词头”起草诏命。草毕,进呈御览,若皇帝与宰相对诏草没有意见,便可形成“录黄”,发至中书省,由中书舍人“署敕行下”,即在“录黄”上签名,这叫做“书行”。如果中书舍人认为诏敕不当,有权拒绝签名,封还“录黄”。中书舍人若顺利“书行”,则送门下省,由给事中审读。给事中如果无异议,亦在“录黄”上签名,这叫做“书读”。当然,给事中也可以拒绝“书读”,缴还“录黄”。显然,中书舍人不“书行”、给事中不“书读”,都对诏敕构成了封驳。
经中书舍人宣行、给事中审核、完成“书行”与“书读”程序之后,“录黄”才可以留门下省存档,另誊录副本送尚书省(军政则送枢密院)执行。诏敕名义上出自君主,但在法理上却是由宰相颁行天下,诏敕之首多冠“门下”二字(与明清圣旨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不同),敕尾必有三省长官的署名(与明清圣旨落款盖皇帝之章不同)。宰相也有权不署诏敕,缴奏皇上。而诏敕若无宰相之副署,则原则上不具法律效力。
此所谓君主与士大夫共治,一道旨意的颁布,忒麻烦。
垂拱殿内上书房,王棣借行礼之机看了皇帝一眼。就是一个很清秀的少年,眉宇间透着不妥协、不认输的坚毅。
“童贯,为状元公赐座。”赵煦微笑着动了动身子,扬了扬最新一期的“东京时报”,道:“这查良镛便是王三郎你吧?”
张十一讲的“射雕英雄传”已快结束,反响热烈,“东京时报”在三天前顺势开始连载,发行量节节攀升。王棣对金老爷子最为敬仰尊崇,抄了老爷子的武侠巨着,心下忐忑,便用了其名。
“正是微臣。”王棣心下微凛不敢隐瞒,皇城司的逻卒、察子可不是吃干饭的。
“品涩居士也是你吧……”赵煦赞叹道:“王三郎真乃行文天才也。词作篇篇上佳;写起小说话本来行云流水、引人入胜;更精专经书,《论语集注》、《大学章句》引得洛阳纸贵:一本《菜根谭》道尽人生百味。真真是文坛圣手、笔力无双。对了,还有那笔‘三郎体’联也是极喜爱的,十一郎更是终日临摹,念叨着要以王卿家为榜样也创一门新体字呢。”
王棣唯有谦虚不已:“微臣愧不敢当。”
赵煦摆了摆手:“王卿家若当不得谁能当得,否则联也不会点汝为状元。”
啜饮了口茶,皇帝望着王棣,道:“汝的任命原本早该下了,一来想着你的婚事,二来也是……”
略过后句,皇帝接着说道:“大名府离辽国较近,那边形势复杂,汝此去上任怕是要费些心思,朕……是看好你的。”
王棣起身表态:“臣当鞠躬尽瘁,不敢懈怠。”
皇帝微微点头,想了想,说道:“梁知府为官经年,汝不妨多向其讨教讨教。”
王棣:“微臣谨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