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信仰迷雾与理性锋芒的碰撞
穿越神探夏洛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9章 信仰迷雾与理性锋芒的碰撞,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穿越神探夏洛克,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反观南宋,朝廷将大量财力投入到修建庙宇、举办祭祀上。李浩哲调出财政数据:“1230年至1260年间,南宋用于宗教活动的开支占国库收入的23%,而军事拨款却连年缩减。”全息投影中,临安城的道观越修越宏伟,而城墙的防御工事却年久失修。
在长安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正在探讨两种文明的差异根源。“南宋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桎梏了科学探索。”哲学系教授调出《朱子语类》的片段,“他们将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为‘天理’,失去了实证研究的动力。”
“而蒙古虽然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却保留了对世界最朴素的好奇心。”历史系主任补充道,他展示了蒙古的《蒙古秘史》记载,“书中详细记录了草原上的动植物习性、山川地貌,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反而为他们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助力。”
李浩哲在研讨会上总结:“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认知维度的对决。当南宋的精英阶层沉迷于‘天人感应’的玄学,蒙古人却在用实践去理解世界。”他调出大唐联邦制的科技树,从量子卫星到智能气象站,每一项成果都建立在实证研究之上。
虚拟场景继续推演,蒙古铁骑最终突破南宋防线。临安城破之日,皇宫内的道士们仍在诵读经文,祈求神仙显灵;而城外,蒙古将领正在查看地形,规划下一步的进攻路线。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李浩哲在会议结束时说道,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南宋与蒙古的对比曲线,“一个文明若被虚幻的信仰蒙蔽双眼,即便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也难逃覆灭的命运。而保持对世界的理性认知,才是文明延续的根基。”
长安的夜幕降临,历史研究院的量子灯塔亮起。李浩哲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智能城市。街道上,自动气象监测站正在实时播报天气;楼宇间,量子计算机在分析着海量的科研数据。千年之前那场关于信仰与理性的较量,此刻化作了照亮未来的警示之光,提醒着大唐人:唯有以科学为舟、以理性为桨,方能在文明的长河中行稳致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