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回族—闪姓、速姓、忽姓 其他—额尔德尼姓 、斡姓、素姓
第一眼看的杨艳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7章 回族—闪姓、速姓、忽姓 其他—额尔德尼姓 、斡姓、素姓,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第一眼看的杨艳茹,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二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赛典赤·赡思丁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剌丁,官至元朝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分衍有赛氏、纳氏、哈氏、速氏、忽氏、马氏、撒氏、沙氏、丁氏、闪氏、穆氏、杨氏、郝氏,子孙分为着名的“回回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地区。回族忽氏取自祖上回回名首字谐音汉字“忽”为姓氏,其得姓始祖,据史籍《元史·氏族表》记载,忽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第三子忽辛、以及纳速剌丁的第四子忽先,其后裔都有以忽为姓氏者 。清朝学者张澎在《姓氏寻源》中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在元代,编着《饮膳正要》的营养学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族人中,名字有“忽”字头、居官达鲁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 。
独特姓氏:额尔德尼、斡、素姓的历史轨迹
额尔德尼姓(é ěr dé ni):满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额尔德尼姓,世居都英额,姓纳兰氏,隶满洲正黄旗。其姓氏的起源与一位杰出人物紧密相连,即额尔德尼本人。他早年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因兼通蒙古语、汉文,主要职掌“记典例司文书”,赐号“巴克什”(“巴克什”汉译为“大学者”,意为师傅,指精通读写的人) 。
在满族的发展历程中,额尔德尼做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创制满文。当时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文字书写借用蒙古语,沟通十分不便。1599年,努尔哈赤决定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命额尔德尼和噶盖承担此任务。后来噶盖“以事伏法”,额尔德尼独自利用蒙古文字结合女真语音连缀成句,创制了可以因文见义的满文,即“老满文” 。满文的创制和颁行,不仅适应了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满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权的建立。额尔德尼还着手将许多汉文着作译为满文,在满语中,借鉴蒙古语的痕迹也十分明显,这说明他在创制满文的过程中,既继承了本民族的语言遗产,也充分吸收了外民族合理、有用的成分 。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额尔德尼及妻子因为囤积并隐藏珍宝,被努尔哈赤处死,但他的功绩却永远铭刻在满族历史的长河中。如今,虽然额尔德尼姓人口并不众多,但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它见证了满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历程。
斡姓(wo或guǎn):西夏历史中的独特姓氏
斡姓的起源与西夏时期的历史息息相关。西夏仁宗时期,重臣斡道冲的姓氏便是斡。斡道冲是一位学识渊博、精通儒家经典和西夏文的学者,他在西夏的政治、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 。他曾用西夏文翻译《论语》等儒家经典,对西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西夏的灭亡,斡姓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历史的变迁中,斡姓人口逐渐分散,关于其姓氏的具体演变和分布情况,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目前还存在诸多谜团。但可以确定的是,斡姓作为西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它见证了西夏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素姓(su):起源与分布的探索
素姓的起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它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有一种说法认为,素姓可能与古代的少数民族部落有关,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一姓氏。由于历史资料的稀缺,素姓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还不够清晰。在云南和西北地区,虽然素姓人口相对较少,但他们依然在各自的生活区域中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传统。对于素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闪姓、速姓、忽姓、额尔德尼姓、斡姓、素姓,这些独特的姓氏,无论是源于回族的文化传承,还是满族、西夏等民族的历史发展,都在各自的轨迹上书写着独特的故事。它们的起源、变迁与分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见证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通过对这些姓氏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