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还望明示
清闲艺术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3章 还望明示,三国:我只想睡觉,却成曹魏军神,清闲艺术家,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苏晨点头续言:“陈长文赴江东带回人质,孙权想必也在催促鲁肃归来。”</p>
鲁肃回江东后,必助孙权平定地方乱象,相信不久,江东便能恢复秩序,渐趋安定。</p>
这对各方而言,皆为一喜讯。</p>
苏晨言罢,曹仁沉默多时后终有疑惑,问道:“苏祭酒,江东若安,何以视为吉兆?岂不盼其愈乱愈妙?地若动荡,岂不更难威胁我军城池?”</p>
夏侯惇亦点头赞同:“此言极是,江东若乱,我等自可高枕无忧,静观其变。”</p>
苏晨微摇其头:“二位将军见解虽正,却有所遗漏。</p>
鲁肃能调和孙权与周瑜之隙,又身为世家领袖,地位仅次于张昭,亦可缓解孙权与其他文臣之矛盾。”</p>
“有鲁肃在,江东自稳。</p>
局势一稳,孙权、周瑜、张昭等必同心协力,治内安民,共御外敌。”</p>
“江东当前之要务有二:丞相与刘备。</p>
丞相握江东人质,麾下谋士将领众多,孙权不敢妄动;周瑜则对刘备占庐江心存芥蒂。”</p>
“江东或置身事外,或全力攻刘备之庐江。</p>
此举既分刘备之心,又可削其力。”</p>
曹仁、夏侯惇闻苏晨之言,皆陷入沉思。</p>
苏晨续道:“再论刘备此人。</p>
他善收人心,得‘仁义’之名。</p>
我等亦以‘仁义’之策对之。”</p>
“刘备新得庐江城,然此犹不足!”</p>
“若丞相信我,请将江夏及其周遭小城尽予刘备。”</p>
苏晨言尽,厅内一片寂静。</p>
众人皆惊,无言以对。</p>
若非苏晨屡败刘备,且受丞相重用,众人几疑其为刘备细作。</p>
“此言荒谬。”</p>
“苏祭酒明鉴,江夏乃荆州重镇,人口众多,粮草丰盈,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若轻易予刘备,岂非增其势?”</p>
“苏祭酒莫非一时冲动,出此下策?”</p>
夏侯惇性情直率,当即按捺不住,揪住苏晨就要辩驳。</p>
“元让,不可对军师无礼。”曹操严厉地瞪了夏侯惇一眼。</p>
尽管曹操也觉得苏晨之言颇为惊人,但念及苏晨那超凡的智谋,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p>
毕竟,自官渡之战结识苏晨以来,苏晨从未出错,每一次计谋都精准实施。</p>
卧龙、凤雏亦难与之比肩。</p>
即便苏晨此次有误,也不过失一江夏城。</p>
与他往日的功绩相比,这微不足道。</p>
“军师既如此说,想必定有良策,还望明示,以解我等之惑。”曹操道。</p>
苏晨不急于回应,转而看向夏侯惇,笑道:“夏侯将军久经沙场,可知镇守如江夏之重地,需多少兵马?”</p>
谈及所长,夏侯惇滔滔不绝:“江夏城墙高耸坚固,绵延甚远,至少需要三万兵马驻守,方可保四方城门无虞。”</p>
“甚好,我们就以三万大军为基准。”</p>
苏晨嘴角微扬,“刘备夺得庐江后,掌控兵马约有七八万。这些兵马既要守卫庐江城,又要守护蕲春、寻阳、六安、石亭等周边小城。”</p>
“兵力本已分散,若再调三万兵力往江夏,夏侯将军以为,庐江城内还能余几何兵马?”</p>
曹操与程昱等人闻言,顿时醒悟。</p>
军师表面欲赠江夏于刘备,实则设下险恶陷阱。</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